重庆市涪陵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开放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2.9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6%,其中,出口7.09亿美元,增长27.5%;进口5.87亿美元,下降31.9%。全年外派劳务196人。获得外贸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数160个。 招商引资再结硕果,全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206个,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倍;实际利用内资(市外境内资金)195.33亿元,增长13.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境内公路里程达到45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74%。全年公路、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5406万吨,比上年增长22.1%,完成货运周转量417.14亿吨公里,增长21.9%;完成客运量9622万人次,增长8%,客运周转量14.43亿人公里,增长16.3%。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016万吨,比上年增长25%。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6.9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4.5%,占全区GDP总量的7.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68亿元,增长22.1%;固定电话业务收入1.33亿元,增长12.7%;移动通讯业务收入4.13亿元,增长12.2%。年末电话机交换容量59.41万门,比上年下降7.1%。固定电话用户21.74万户,下降1.5%,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5部/百户(以户籍户数计算),比上年下降1部/百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9.83万户,增长27.6%,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7部/百人(以户籍人数计算),比上年提高17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4.41万户,增长33.8%。 全年接待游客541.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4%。其中,国内游客541.81万人次,增长35.4%;入境游客1588人次,增长26.6%。实现旅游总收入17.02亿元,增长60.4%。拥有三星级以上饭店6家,星级农家乐18家。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白鹤梁成功创建4A级景区、再次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武陵山纳入重庆大仙女山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八、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3.43亿元,增长20.5%,其中:增值税3.47亿元,增长16.9%;营业税6.18亿元,增长13.3%;企业所得税3.14亿元,增长31.2%;个人所得税0.62亿元,增长16.1%;城市维护建设税3.28亿元,增长23.5%;契税1.93亿元,增长20.7%。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在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03亿元,增长28.3%;教育支出16.46亿元,增长81.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76亿元,下降23.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9亿元,增长7.6%;医疗卫生支出6.28亿元,增长29.1%;节能环保支出2.38亿元,增长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96亿元,下降3.2%;农林水事务支出7.93亿元,增长27.8%;交通运输支出3.02亿元,下降8.2%。 全年乡镇级地方财政收入29.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乡镇级财政支出29.95亿元,增长28.8%。 全区年末拥有金融机构17家(当年新增恒丰、成都、兴业等3家银行)、新型金融业企业9家,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2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6.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6%。在金融业增加值中,新型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59.56亿元,比年初增长18.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55.89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年末个人存款余额260.95亿元,增长20.5%;单位存款余额184.96亿元,增长12.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50.86亿元,比年初增长5.9%,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36.46亿元,增长6.9%。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7.70亿元,增长17.2%。金融机构全年利润收入1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1%。金融机构存贷比(贷款比存款)由上年的85.2%下降为76.3%。 九、城市建设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5平方公里、达52.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达59.3%。全年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83公里,总长度达到138.96公里;新增城市铺装道路15.79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395.1万平方米;城市总供水能力(包括自备水源)达到16.1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3346.6万吨;新增供水管23公里,总长达到423公里。年末有公共交通车366辆,出租车648辆。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450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237公顷,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6.36%。 城乡规划体系日臻完善,完成城市总规修改。全年投资27.5亿元,实施各类城建项目56个。新城区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卫生、商业、公共交通等配套功能逐步完善。 十、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全区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普通中学55所(其中高中9所,初中46所),小学106所。专任教师达规定学历数9799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1197人,中等专业学校117人,中等职业学校532人,普通中学4094人,小学3859人。 全年高校招收学生7810人,在校学生人数23650人,当年毕业生人数5521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171人,在校学生人数6056人,当年毕业生人数1481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9520人,在校学生27632人,当年毕业8826人。初中学校招收9744人,在校32574人,毕业12130人。职业中学招收5486人,在校14434人,毕业2927人。小学招收13902人,在校59641人,毕业8989人。 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完成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达108.4%,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99.1%;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75.3%。全区报考大学人数10071人,上线人数7873人,录取人数7588人。全年人均受教育年限9.9年,比上年提高0.1年。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8%,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年末拥有科研事业机构2个(农科所、信息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4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及机构18个;技术创新机构38个,其中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27个。拥有科技成果(引进)122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7.54%,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创新型企业59家、重点新产品11个、高新技术产品88个。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技术发明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755件,其中个人630件、工矿企业124件。 全区拥有博物馆2个,档案馆1个,文化馆(站)27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74.75万册,其中,电子藏书4.62万册。有线电视台1个,无线电视台1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0.8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5.67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