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 年末有卫生机构2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个体诊所113个,医务室18个。卫生机构有床位4877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777张,妇幼保健院100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57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7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85人,注册护士1729人。每万人拥有床位41.83张(按平均户籍人口算,下同),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06人。中心医院内科大楼建成投用,新增6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市级卫生城区通过复核验收。 全区拥有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游泳池(馆)18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8个,篮球场657个,运动场72个。全区有塑胶运动场28个,面积7.57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58.8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36平方米。全年参加各类运动赛获奖243枚,其中,荣获国家级金牌16枚、银牌10枚、铜牌6枚;荣获市级金牌71枚、银牌65枚、铜牌75枚。 年末全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53个,社会养老机构收养床位5696张,年末入住人数2469人。社会福利企业单位16个,福利企业职工人数1274人,其中残疾职工人数552人。年末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3个,社区服务站102个,农村村级服务中心316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户数46万户,户籍人口116.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48万人,非农业人口48.1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3%。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9.45万人,女性人口57.22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9‰(计生口径)【6】。 按照人口普查口径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109.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11万人,城镇化率为59.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4108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1元,增长14.5%。总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16751元,增长14.9%;人均经营收入2574元,增长10.4%;人均财产性收入839元,增长14.6%;人均转移性收入3944元,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84元,增长15.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8%,比上年降0.3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42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398元,增长20.4%;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402元,增长6.8%;人均转移性收入875元,增长24.6%;财产性收入267元,增长80.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45元,增长14.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4.3%,比上年降1.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86︰1缩小为2.83︰1。 经初步测算,2012年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五险统征”和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累计发放民政救助资金3亿元,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年末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638604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45968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2636人),比上年增长1.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5924人,增长8.2%;参加失业保险78318人,增长9.8%;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6046人,增长11.5%;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68304人,增长10%。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53488人,比上年减少12.9%,其中,城镇低保人数23357人,减少16.7%,财政性资金支出8029.9万元;农村低保人数达30131人,减少9.7%,财政性资金支出4867.1万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91.55万人,参保率为97.16%。 十三、移民与扶贫 2012年,全区争取三峡工作补助资金7.77亿元,全年争取到位并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5亿元,其中,扶贫专项投入1.3亿元,部门行业投入1亿元,社会投入1.2亿元。 全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5891套、农民新村40个、巴渝新居4370户,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4405户,新建(含改扩建)乡村道路182.6公里,新建生产人行便道275.5公里。新建自来水厂8座、集中供水池21口,新解决7.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贫困人口9640人。年末建卡贫困人口99612人。 建立扶贫产业园区6个,扶贫产业特色村18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9个。建立了贫困村扶贫培训学校55所,开展各类扶贫实用技术培训46期6200人,中职劳动力转移培训352人,残疾人等创业就业培训5期620人。建设生态扶贫移民新村18个;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个1500平方米,改扩建4个920平方米。 十四、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区年末土地总面积(幅员面积)294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6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2.61万公顷,草地面积0.16万公顷。内陆水域面积1.11万公顷。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37.73万吨标准煤(不含烟厂),比上年上升2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0.29吨标准煤(不含烟厂),比上年下降17.68%。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48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57毫克/立方米、0.042毫克/立方米和0.078毫克/立方米。 深入开展平安稳定“一线行动”和“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3.1%。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310件,其中死亡事故41件,事故死亡46人,伤239人,直接经济损失576.79万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07人,比上年下降0.02人。年内无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煤矿安全事故1件,死亡1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157件,其中死亡事故37件,死亡42人。全区有机动车辆12.5万辆,道路交通万车死亡3.36人,比上年下降3.4%。 注释: [1]“418”总体部署:2010年1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渝委发〔2010〕37号),为涪陵发展制定了“四大战略定位、一个总体目标、八项重点任务”的总体部署。四大战略定位:全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市重要工业基地、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一个总体目标:建成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八项重点任务:打造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打造百万人口现代化宜居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渝东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培育壮大现代服务经济体系、打造渝东地区科技人才高地、打造和谐稳定新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