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含山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2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和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446”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全面掀起“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的热潮,全县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显着提升。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26.50%;第三产业增加值28.1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0.1:49.0:30.9变化为18.8:51.0:30.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年末在岗职工1.09万人,比上年减少58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9万人,增加2114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9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080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63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7421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20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48880吨,比上年增产6.4%,创历史最好水平。油料产量36791吨,减产1.3%。棉花产量10581吨,下降1.3%。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全年禽蛋产量5864吨,比上年增长3.1%。肉类总产量16342吨,上升4.9%。水产品产量18500吨,增长0.7%。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6%。农用拖拉机9537台,同比下降6.9%;农用运输车1588辆,下降11.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万吨,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9762万千瓦小时,同比上升12.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工业增加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87亿元,增长32.2%,增幅居全市三县第一。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继续快速增长。 全县工业支柱行业增加值均保持增长,重点行业拉动明显。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0.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7%。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14.2,比上年上升28.7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5.1亿元,增长29.3%;实现利税13.8亿元,增长17.2%,其中利润8.65亿元,增长20.7%。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铸造业、酿造业等五大支柱行业累计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9.0%。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743万元,增长38.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36224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41578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高位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增幅位居全市三县第一。其中,城镇投资50.2亿元,增长26.2%;农村投资32.2亿元,增长32.2%。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9亿元,比上年增长3.3倍;第二产业投资69.5亿元,增长36.4%;第三产业投资28.6亿元,增长71.7%。从行业看,工业投资61.9亿元,增长25.9%,其中制造业投资58亿元,增长25.9%。三产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5.2亿元,增长138.1%,交通运输业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47.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商品房销售额7.2亿元,下降60.2%。 五、商贸和旅游 商业贸易持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12亿元,增长16.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4亿元,增长17.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8.45亿元,增长16.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24亿元,增长15.7%。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下降34.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76.1%,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6.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06.9%。 全年进出口总额51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出口5129万美元,增长16.2%,进口2万美元,增长1倍。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19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13万美元,增长24.7%。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联动开发褒禅山、古昭关和凌家滩三大景区。策划“万人赏荷花”活动、举办“安徽?含山第四届文化旅游节暨褒禅山励志登山节”、“万人探访凌家滩—中华文明源头”活动及旅游产品推介会,含山的对外知名度不断扩大。 全年接待各类旅客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1%,旅游综合收入7.1亿元,增长10.7%。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升。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7.9%。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135万人,货物运输量136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3.7%;旅客运输周转量2.2亿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4.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5%和12.9%。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8354辆,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7745辆,增长13.7%。 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8亿元,增长12.7%;邮政业务总量0.28亿元,增长2.3%。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增加3.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64.8部,增加6.8部。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2万户,增加1180户。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增幅在全市三县三区中名列第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53亿元,增长39.2%。增值税增长11.4%,企业所得税增长21.0%。财政支出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9.8%,教育支出下降5.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4.0%,环境保护支出下降0.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9.3%。 积极推进县镇财政一体化建设,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7个创建镇级财政规范化管理示范县。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9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2亿元,增长29.8%。其中,企业存款21.6亿元,增长27.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8.1亿元,增长32.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8亿元,增长24.7%。其中,短期贷款19.9亿元,增长11.8%;中长期贷款24.4亿元,增长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