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咸安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3-14 咸宁市咸安区统计局

招商引资成绩显着。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共计194个,实际到位资金额50.05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17.93亿元,增长55.8%。其中:新建项目77个,到位资金21.33亿元;续建项目98个,到位资金28.48亿元。省外资金项目28个,完成投资71亿元。从项目投资规模上看,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26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21个,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78个。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

五、交通、邮电和通信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8.40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4.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682.94万人,增长3.2%;完成货运量280.3万吨,增长1.4%。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65753.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完成货物周转量23006万吨公里,增长1.4%。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38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2108公里。

邮政电信全年完成业务总量8093万元,全区报纸发行量540万份,杂志发行10.8万份;全区市内电话户数48175户,下降7.3%;农村电话户数15911户,下降1.4%;移动电话户数303949户,增长4.9%;多媒体户数57243户,增长32.0%。

六、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和物价

进一步加快物流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区域性物流业,加快推进咸安商贸物流区建设,带动物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发展战略性物流龙头企业,引进第三方专业性的物流公司,发展一批联运企业和中间服务型企业。做活商贸经济。完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引进一批知名商贸企业,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完善仓储、配送等设施,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品牌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继续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快集镇市场改造和建设步伐,发展村级商务中心和综合服务社。认真落实家电、农机下乡等补贴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28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6.5%。按城乡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01359.2万元,增长16.9%;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41448.4万元,增长14.8%。按行业分:批发业74262.3万元,增长18.0%;零售业548090.6万元,增长16.3%;住宿餐饮业120454.7万元,增长16.5%。年末限额以上批零住宿餐饮单位143家,比上年增加31家。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511331万元,增长2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8%,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8%,上升2.8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上升5.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居住类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7、2.6个百分点;衣着、烟酒类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8、1.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指数分别上升0.4、0.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还下降了0.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4%,上升2.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5.3%,上升5.3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略有增长。全年外贸出口额5973.7万美元,比上年的5688.1万美元增加285.6万美元,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4617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强财源建设,扶持纳税骨干企业发展,加快引进税源型项目、总部经济项目,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政银企联动合作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各类投融资平台建设,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78649万元,同比增收15546万元,增长24.6%。其中:国税部门完成22200万元,增长17.0%;地税部门完成43325万元,增长31.2%;财政部门完成13124万元,增长18.1%。国地两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3.3%,比去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880万元,同比增收12571万元,增长27.1%,其中税收收入44490万元,增长30.8%,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6%,比去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0937万元,同比增支59018万元,增长36.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462万元,增长5.1%;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1239万元,下降23.9%;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5397万元,增长27.8%。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454813万元,比年初增加444702万元,增长22.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171628万元,比年初增加184967万元,增长18.7%。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893939万元,比年初增加469301万元,增长32.9%。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民参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财险公司保费收入2228万元,比上年增长17.3%;赔款支出1179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有力推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科技服务机制,精心组织“五大”科技活动,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全年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区内6家企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20个,获得立项6个。其中:国家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2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后补助计划报1个,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后补助项目1个。成功申报了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区,获得省知识产权局批复和授牌,成为了全省首批6个省示范区之一。全年共完成了专利申请180件。其中发明专利68件、实用新型专利36件,外观设计专利76件。组织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10项。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工作,上报参赛作品268件。共荣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24个。积极组织送科技下乡和科技服务活动。

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我区学前教育学生达19639人;小学在校学生4100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在校学生17854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高中在校学生8117人,高考上本科人数1781人,上线率为31.1%。4人获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省级特等奖。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体网络基本建成。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先后建起了10个乡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新建34家农家书屋,69家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对27个社区、10个乡镇文化站配备了锣鼓演出设备,新建了5个农村体育场地。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全区138个行政村全覆盖。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编辑出版了系列丛书《一方水土》;编发《星星文学》四期;“再世嫦娥——钱六姐研究集”被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美术作品《烟空云散山依然》获2011年度中华诗影书画艺术作品大赛美术类金奖。中国画《闲云依恋深处秋》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2012年迎春书画作品展播中播出。中国画《千崖秋气高》在全国第二届群众文化美术大赛中获优秀奖。摄影作品《瑞雪迎春》在人民摄影报发表,并获得“香城泉都·魅力咸宁”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楚天群星摄影类优秀奖。摄影作品《悦》、《竹海新镇》、《夜战溃口》获“香城泉都·美在咸宁”第三届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文体服务质量显着提高。送戏下乡100场,送电影下乡2200场,送书1.2万册,三个项目直接受惠的农民达30多万人次,公益性文体服务共开展大型文体活动58次,观众46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131期,培训8117人次。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全面推行免费开放,人员流量35.9万人次。辅导和组织参加省十二届、市十四届少年书画展,获省金奖9名、银奖6名,铜奖30名,市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8名。文体活动高潮迭起。文体工作者着眼发展,知难而进,推动文体活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成功举办咸安区第七届干部职工篮球赛。共有19支球队参赛,比赛精彩程度和观赏性为咸安历届篮球赛之最。先后在嫦娥广场、桂花广场举办了五场大型文艺展演,在全区掀起了“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高潮。成功举办了中国门球冠军赛咸宁分区赛暨咸宁市第十二届中老年人门球“铁军杯”锦标赛开幕式;承办了全国部分城市中老年人篮球比赛分赛场工作;承办了咸宁市第二届“联合水务杯”篮球邀请赛开幕式;举办了“华宁杯”乒乓球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