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建设强力推进。“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加速形成。主体港区成为全国低碳试点港和科技示范港。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旗台作业区铁路专用线主体完工,矿石带式输送机工程有序推进。北疏港公路、徐圩港前大道、徐新公路、242省道、310国道加快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埒子口至青口段简易通车。全长120公里的港产城联动发展交通大动脉海滨大道开工建设。连盐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8条,3条铁路班列纳入全国客车化运营,率先开通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的集装箱班列。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5亿吨,增长11.4%,集装箱502万标箱,增长3.5%。 交通运输呈现新局面。公路客运量1.59亿人次,增长10.4%,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64.29亿人公里,增长10.6%;货运量1.31亿吨,增长16.2%;货运周转量88.93亿吨公里,增长14.2%。水运客运量25.24万人次,增长2.1%,旅客周转量5737万人公里,下降19.0%;内河货运量完成1725万吨,增长6.4%;货物运周转量121.22亿吨公里,增长6.8%。民航连云港机场飞机起降达6229架次,增长15.2%;旅客吞吐量48.38万人次,增长5.0%;货物吞吐量3611吨,增长6.9%。 邮政通讯业务稳步发展。邮政通讯业务收入33.04亿元,增长11.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64亿元,增长27.2%。年末电话用户数486.70万户,增长6.0%;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83.09万户,增长8.5%。互联网用户281.31万户,增长33.8%。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5.49亿元,增长15.0%,居全省第6位。其中,批发业零售额57.90亿元,增长19.7%;零售业零售额467.36亿元,增长15.2%;住宿业零售额8.36亿元,增长18.4%;餐饮业零售额41.88亿元,增长6.9%。 刚性需求持续不减,中高端消费趋于谨慎。刚性需求中,食品烟酒类消费增长31.1%,服装鞋帽类消费增长16.3%,化妆品类消费增长27.8%;而家电、家具、汽车等中高端消费明显偏冷,其中家电消费增长2.6%,家具消费下降10.4%,汽车消费增长4.6%。 汽车及成品油消费放缓。汽车类零售额38.72亿元,增长4.6%,增速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受到汽车消费减缓等因素的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41.23亿元,增长24.3%,增速较上年回落38.7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国家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保证物价平稳,避免出现物价的大幅波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一季度开始到三季度均保持在102.7%-102.8%较高水平,从1-10月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到年末下降为102.3%。 七、对外经济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高标准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暨沿海开发经贸洽谈会、首届东中西区域合作论坛暨西游记文化节等经贸活动,吸引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客商、3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连投资洽谈。以更大的步伐“走出去”,设立5个境外招商机构,在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质量举办大型经贸招商活动,港口、物流、旅游等49个项目成功签约,71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有序推进。直接利用外资7.34亿美元,增长20.3%。内联客方到位资金611亿元,增长15.9%。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5个,对外直接投资1.1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80.02亿美元,增长16.0%。国际服务贸易达到13.2亿美元,增长6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综合财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总收入564.74亿元,增长22.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94亿元,增长16.0%,增幅居全省第4位。主要税种中营业税为67.33亿元,增长61.6%;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实现16.59亿元、13.09亿元,分别增长6.8%、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0%,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38.04亿元,比年初增加149.35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756.75亿元,比年初增加33.3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732.79亿元,比年初增加103.37亿元。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保险费总收入38.99亿元,增长10.9%,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从保险构成看,人身险收入23.47亿元,占保险费总收入的60.2%。财产险保费收入12.83亿元,占保险费总收入的32.9%。健康险保费收入1.77亿元,增长31.2%。 九、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 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实施星火计划项目70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组织实施“三百引才”等人才集聚工程,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00人、领军人才48人,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支撑不断强化。 教育事业成绩显着。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96.36%,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9.6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86%。师资队伍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6名教师被评为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校安工程新建、重建项目开工面积19.5万平方米,加固项目开工面积10.2万平方米,拆除项目完成12.8万平方米。 卫生工作有序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建立,全市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达100%,新增2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显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增至25元,服务项目由9类22项扩展到10类41项。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6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62%。 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发展。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跨上新台阶。城镇新增就业8.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4%。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企保、职工医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9.66万人、67.55万人、32.35万人、38.72万人、35.14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6.12万人、6.84万人、2.61万人、2.01万人、1.75万人。 十、文化宣传和体育事业 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强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社区文化中心建设。选择100家农家书屋试点建设200个阅报栏,对全市596家农家书屋图书进行更新。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68万户,增加数字电视用户16.9万户,2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达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组建女子民乐团、歌舞剧院、淮海剧团、文化艺术中心四位一体的演艺中心。组织指导33个项目申报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7个项目获引导资金61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