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系列工作部署,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复苏减缓、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城乡统筹和开放带动战略,突出抓好交通、园区两大会战,扎实推进城乡统筹,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民利,全市经济在调结构、转方式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20.3亿元,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1.9%,增速居全省第7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458.7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357.7亿元,增长13.7%。按年均常住人口测算,人均GDP23572元,比上年增长11.5%,按年均汇率折合为3750美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9:43.3:34.8调整为20:45:3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1%,推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70亿元,增加值115亿元。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省级龙头企业31个,市级龙头企业259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081个。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创建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益阳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深入推进。2012年城市化率为42.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继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类上涨最快,比上年上涨6.2%;衣着类上涨2.6%;居住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4%;烟酒及用品持平;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2%;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市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重点,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坚决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从源头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节能降耗成效显着。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346.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1.7%,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3.5%,降幅居全省第2位。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8起,比上年增加54起;死亡107人,增长3.9%;受伤214人,下降18.3%;直接经济损失2571万元,比上年上升12.8%。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数0.498次,比上年减少0.016次;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05人,比上年减少0.008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73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6人,煤矿百万吨事故无人员死亡。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75.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增速居全省第3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87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全年财政支出172.12亿元,增长20.3%。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59.56亿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9.4%。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8.11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4.0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其中稻谷366.33千公顷,增长1.5%。油料133.44千公顷,增长1.6%;棉花40.26千公顷,增长5%。蔬菜102千公顷,增长10.8%。粮食总产量241.82万吨,增长3.3%,其中稻谷225.54万吨,增长3.3%。全年出栏肉猪477.01万头,增长5%;出笼家禽2964.2万羽,增长8.1%;水产品产量31.22万吨,增长14.5%。 农业结构变化明显。全市粮食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1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油料占总产值的比重为3.4%,下降0.1个百分点;棉花所占比重为4.5%,下降0.7个百分点;蔬菜所占比重为17.6%,提高1.1个百分点。生猪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22.6%,下降1.4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8.6%,提高0.3个百分点。 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稳步发展。全市纯林产值达13.2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涉林产业总产值14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资金16.73亿元。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44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55.43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5家,完成增加值383.1亿元,增长15.4%,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轻工业增加值156.9亿元,增长15.3%;重工业增加值226.2亿元,增长15.5%。重点产业不断壮大。十大重点产业增加值329.2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2.1%。全市九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家,实现增加值193.9亿元,增长17.3%。全市新产品产值44.6亿元,增长22.2%。 骨干企业明显增加。全市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422家,比上年增加112家,中联重科、科力远、益阳电业局、国电益阳发电、汇盛科技、纳爱斯、益华水产、艾华电子、克明面业9家企业产值超过十亿元,上市公司汉森制药、太阳鸟游艇和克明面业三家共实现产值21亿元,这些重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主要产品产量增多减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人造板280.2万立方米,增长36.5%;大米306.5万吨,增长23.4%;精制茶8.5万吨,增长29.1%;发电量110.2亿千瓦时,下降7.6%;锑品5.1万吨,增长25.7%;起重机2.9万吨,增长9.7%;混凝土机械1.3万台,增长30.6%;纱14.1万吨,增长9.7%;苎麻纱2.6万吨,增长13.9%;碱性蓄电池1.1亿只,增长16.3%;电子元件316.8亿只,下降1.1%。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49.9亿元,增长14.7%;实现利税111.5亿元,增长17.0%。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321.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食品、装备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纺织、电力、化学、竹木加工、建材、电子信息10大行业实现利润38.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