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3-11 遵义市统计局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2012年,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继续巩固100.0%的成果。年末有各级各类学校数3086所。专任教师6.84万人,比上年上升3.1%。在校学生133.19万人,比上年下降0.7%。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2%。

2012年,在国家实施了科技支撑计划两年后,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数1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专项重点项目260项、资金1071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74项、资金5214万元,省级项目186项、资金5499万元。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省级重点试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平台2个。专利申请2590件,授权专利1266件。

2012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博物馆14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5.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5%。

十、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

2012年末,全市有医院141个,卫生院221个,医疗机构病床位16627张,执业(助理)医生10975人,护士12271人。2012年,市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新建和改扩建6个县医院、2个中医院和79个乡镇卫生院。

2012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6枚,银牌6枚,铜牌5枚,获得世界冠军1个。

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人均收入逐步提高。2012年,农村低保保障人口数由65.10万人下降到61.43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继续巩固,6.86万人享受城市低保。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8.29万人,比上年减少3.81万人。全面实施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67.38万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初步测算,遵义市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为611.7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71.43万人,出生率为10.45‰;死亡率为5.38‰;自然增长率为5.07‰。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321.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68.42万人,净增加5.83万人。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8.18万人,其中2.6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比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61元,比上年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8元,增长13.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2012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6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9.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0.85万人,其中农民工人数14.6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34.5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参合率达97.0%。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耕地总资源82.66万公顷。全年国家基建占用耕地1510公顷;其他基建占地964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占地138公顷;耕地改为园地171公顷。

2012年,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361天,优良率98.6%,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酸雨频率1.9%,与去年同期相比,酸雨频率下降了7.8个百分点,酸雨污染持续减轻。12县(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8个河流监测断面丰水期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类别的断面16个,水质达标率88.9%,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海龙、北郊、南郊水库月度监测结果显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其余12个县(市)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3%,比2011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除1、4类功能区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分别超标1.4和8分贝外,其余功能区昼、夜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均达标。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590.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9%。煤炭消费量下降16.6%;燃油消费量增长20.7%;电力消费量增长13.4%。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5%。

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环境逐渐改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89个。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9.46万公顷。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58起,比上年下降33.4%,死亡130人,比上年下降46.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9人,下降47.4%;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2人,下降44.8%;道路交通死亡人数96人,下降9.4%。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