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3-03-07 宿迁市统计局

金融业发展显着加快。2012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1.12亿元,可比价增长25.0%,比上年快10.2个百分点。加快金融改革试点,浦发银行、苏州银行宿迁分行挂牌运营,在苏北率先实现企业债融资、票据融资、信托融资、私募债融资的整体突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26.87亿元,比年初增加229.08亿元,增长23.0%。其中个人储蓄存款62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23.53亿元,增长24.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02.86亿元,比年初增加242.86亿元,净投放超过上年103.87亿元;比年初增长32.0%,比上年增速快9.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87.21亿元,比年初增加78.32亿元,增长37.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7.60亿元,比年初增加55.21亿元,增长26.0%。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4.6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89亿元,增长29.7%,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年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5.44亿元,比年初净增3.5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保费收入3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产险收入10.7亿元,增长15.2%;寿险收入18.24亿元,增长4.3%;农业保险收入1.33亿元,增长96.7%。保险赔付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产险赔付5.59亿元,寿险赔付2.0亿元,分别增长28.8%和15.6%。全年保险机构实现税收693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九、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成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投入运行,在全省率先实施创新券制度。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户、累计达48户,55家企业入选省高企培育库。新增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09家,总数达到322家。新认定企业研发机构358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12个,组织开展“西北院校行”和“东北院校行”活动,全市引进企业“双创”人才152名。专利申请量4380件,增长114.08%;专利授权量2098件,增长136.99%,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江苏宿豫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软件园、沭阳智能机械科技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科技产业园。

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强化学前教育,在苏北率先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启动幼师免费培养工程,成功创建21所省优质幼儿园,幼儿入学率95.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24%,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考本科达线12392人,本科达线率29.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宿迁学院申本工作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市大职教招生34574人,位居全省第三。职业学校学生本地就业率达41.98%,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达到4.9:5.1。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全市校安工程拆除重建49.5万平方米、加固14.7万平方米。抓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校车安全合格率、驾驶人资格合格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开展文化“五进”活动,完成“三送”目标任务。全年送戏590场次,送电影18096场次,送图书107152册。艺术创作成绩优异,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11项。“感知宿迁”主题节目赴台演出,获得成功。顺山集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入选中国社科院“201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将江苏文明史提前了1500年。7个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省补助专项资金项目,争取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补助资金560万元。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4.3%,在苏北率先实现县区数字影院全覆盖。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86万户,建成中国粮食博物馆,西楚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开工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好人才招聘储备工作。市中医院、沭阳县人民医院、沭阳县中医院先后通过评审,升级为三级医院。按照三级专科医院标准建设市妇产医院和红十字眼科医院。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实施基本药物采购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56%,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77.12%,儿童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在99.9%以上,婴儿死亡率4.2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31‰,孕产妇死亡率3.6/10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考核。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截止2012年末,全市总户数147.69万户,户籍人口560.26万人。人口出生率26.01‰,死亡率5.55‰,人口自然增长率20.46‰。男女性别比108.08(女=100)。全市常住人口479.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50.97%,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年末全市有城镇从业人员24.35万人,比上年增加12230人。其中在岗职工21.55万人,增加5518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0.08亿元,增长18.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288元,增长14.9%。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1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人均家庭总收入17787元,比上年增长13.1%。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10606元,占总收入的59.6%;增长13.4%,拉动家庭总收入增长8.0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人均分别为4136元、334元和2711元,分别增长12.6%、5.9%和13.7%。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人均消费支出11864元,比上年增长11.6%。恩格尔系数为37.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增长呈现“三快五缓”。其中食品、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支出增长相对较快,分别达4438元、731元和20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4.5%和28.7%。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其他商品和服务人均支出增速平缓,分别为1494元、776元、519元、1432元和39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5.9%、5.5%、2.8%和8.9%。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截止2012年末,城镇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8.9平方米。安装空调设备比重为80.6%,管道天然气比重为24.7%,分别比上年提高1.2个和1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495元,比上年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四大类收入全面增长,人均工资性收入5125元,增长14.6%,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6.6%,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772元、145元和453元,分别增长12.8%、18.1%和12.4%。农民生活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94元,比上年增加756元,增长12.9%。恩格尔系数为37.6%,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全面增长,其中人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商品服务、家庭设备用品、衣着消费支出增速较快,分别为619元、1219元、95元、388元和368元,分别增长41.9%、21.4%、17.6%、16.2%和13.3%;人均居住、食品、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势平稳,分别为946元、2479元和479元,分别增长12.5%、5.4%和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