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05 邵阳市统计局

2012年是全球、全国经济运行最复杂、最艰难的一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困难最多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和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周密部署,精心谋划,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全市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进中求快的预期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0.8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98.0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79.47亿元,增长14.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14425元,比上年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1:38.9:36调整为24.4:38.7:36.9,三产业比重提升了0.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GDP的比重达到66.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据快报统计,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8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增幅继续提升。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22.74亿元,增长30.2%,增速高出全市1.8个百分点。全市一般预算收入53.66亿元,增长31%,其中税收收入27.11亿元,增长29.5%;非税收入26.56亿元,增长32.5%。全市上划中央收入25.6亿元,增长23.6%,上划省级收入5.78亿元,增长27%。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68.8%,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46.5亿元,增长26.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07亿元,增长9.4%,医疗卫生支出27.89亿元,增长18.1%,教育支出57.27亿元,增长72.4%,农林水事务支出31.46亿元,增长46.2%。

新型工业成效明显。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3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GDP的比重为3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9%,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税金19.89亿元,增长20.2%;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5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91家,比上年增加41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8家,过5亿元企业28家;工业招商引资完成107.9亿元,增长19.8%;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108.3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1.1%;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46.28亿元,增长28.9%;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306.9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9%,增加值单耗比上年下降2.6%;全社会用电量678111万千瓦时,增长14.6%,其中工业用电量339990万千瓦时,增长5.0%。

民生保障大力推进。全市2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万人,为省定任务的109.6%,农村公路建设577.5公里,为省定任务的113.46%,农村危房改造35469户,为省定任务的394.1%,城市、农村低保月救助标准分别达到218.1元和98.7元,比上年提高28%和3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8所,新增廉租住房7691套,为省定任务的120.5%,新增公共租赁住房5537套,为省定任务的17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608万人,比上年增加4万人,参合率96.52%;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8.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种植业完成产值198.21亿元,增长3.8%,粮食产量达到318.6万吨,比上年增长2.5%,油料总产量13.32万吨,增长8.1%,烟叶产量1.33万吨,增长22.2%,水果总产量69.05万吨,增长4.5%。畜牧业完成产值147.54亿元,增长7.2%,年内出栏生猪953.5万头,增长4.9%,肉类总产量76.38万吨,增长7.2%,禽蛋产量1.75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4.03万吨,增长4.6%。林业完成产值9.37亿元,下降12.3%。渔业完成产值9.1亿元,增长1.1%,水产品总产量9.69万吨,增长9.8%。

表1:2012年邵阳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粮食318.62.5#水稻262.551.3蔬菜186.121.0油料13.328.1烤烟1.322.8水果69.054.5肉类76.387.2禽蛋1.753.0牛奶4.034.6水产品9.699.8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新建和改造农村配电网240个,农村用电量9.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1%。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00万千瓦,增长4.8%。积极落实各种惠农补贴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资金5346万元,良种补贴1.14万元,农资综合直补47592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77亿元。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772个,比上年增加262个,合作社成员达到16万户;新增通电话自然村60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02万口;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33.09万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9座;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1亿元,增长31.3%,年末农村贫困人口200万人,比上年减少10万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6.45万公顷,增长4.5%,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6.9万公顷,增长7.7%。

现代农业呈现活力。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4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4298家,实现销售收入313.31亿元,增长16.1%,其中规模企业218家,销售收入218.81亿元,增长21%。休闲农庄接待游客730万人次,实现收入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18%。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80.3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4%,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5.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工业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445.9亿元,增长19.3%(现价),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完成产值1210.28亿元,增长19.8%。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48.7亿元,增长14.9%,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7.04亿元,增长13%,股份制企业230.47亿元,增长13.2%,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2.78亿元,增长18.3%;大中型企业91亿元,增长5.7%;轻工业140.2亿元,增长11.5%,重工业208.5亿元,增长17.2%;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04.95亿元,增长13.9%;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2.1亿元,增长14.1%。

优势行业发展较快。金属制品业完成增加值20.78亿元,增长22.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9.63亿元,增长52.6%,医药制造业11.46亿元,增长21.1%,通用设备制造业11.93亿元,增长1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95亿元,增长14.6%,农副食品加工业22.55亿元,增长11.6%。

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590.58万吨,增长18.2%;发电量67.12亿千瓦时,增长181.5%;饮料酒10379万升,增长7.1%;人造板179.07万立方米,增长16.2%;水泥862.52万吨,增长6.8%;发电设备15.29万千瓦,增长24.8%;家具140.01万件,增长22.9%;改装汽车7944辆,下降12.2%;机制纸及纸板75.91万吨,增长7.8%;纱6.22万吨,增长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