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南浔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3-04 湖州市南浔区统计局

利用外资取得突破。2009年全区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1项,合同利用外资2.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实际到位外资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境外企业53家,输出各类劳务人员48名。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主体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分别比上年增长4.3%、5.0%和31.9%。全区财政支出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合计支出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农林水事务支出0.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合计支出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3.4%。全区新增财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

金融业继续平稳运行。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1.21亿元、贷款余额128.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47.1%;全年新增贷款41.02亿元,同比多增28.64亿元。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22.17亿元,新增21.23亿元。金融机构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0.75亿元,比年初减1.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59%,比年初下降了1.55个百分点。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现有市属普通高中4所,区属初中21所,小学27所,幼儿园25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所(含中等职业学校2所)。全区共有初中专任教师1065人,小学专任教师1596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173名、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1174名。全区初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16791人和29725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8.0%。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平均水平以上。新增财政支出1.1亿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完成东迁学校建设等48个教育项目,标准化学校占比居全市第二。南浔区是第三批省级教育强区,所辖9个镇均为省级教育强镇。

全区专利申请量1077件、比上年增长42.8%;专利授权量842件,增长184.5%,其中发明专利24件,比上年增加13件。年末已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6家,比上年增加3家;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全年获市级以上政府奖的科技成果4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3项。

年末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2件,比上年增加5件;浙江名牌产品40只,比上年增加7只;拥有浙江省着名商标40件,比上年增加5件。木业行业成功创建浙江省区域品牌。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区年末拥有影剧院4个,全年演出3288场;文化馆、艺术馆1个,全年举办展览6个,组织文艺活动339次,送电影下乡2653场次;乡镇街道文化站9个;文物保护单位3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南浔图书档案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蚕桑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练市船拳等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全区第一届运动会,共设40个大项,152个小项,3万多人次参加了选拔赛,5000多人次参加正式比赛。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共新建篮球场39个,安装健身路径76条,乒乓球桌170副,门球场1个。

至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3个,医疗床位847张,卫生技术人员2090人,其中执业医生555人,社区责任医生437人,注册护士532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3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1.7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80元,比上年提高66元;参保人数39.6万人,参保率达98.1%。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98.4%。农村自来水受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9.9%、96.3%。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形象稳步提升,行政中心楼基本竣工,联谊路和向阳路东段基本建成;完成梅月路、江南路、同心路、永安北路等“四路”改造,适园西路全面打通,嘉业路中段东侧立面改造基本完成,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4.5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1.2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0.3万平方米,街道亮化率达到98%。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6个新建污水厂全部投入正常运行,日处理污水约5万吨。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9家制革企业污染整治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企业40家,完成节能技改项目45个。全年COD排放量下降3.2%,SO2排放量实现零净增。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1个;新增省级清洁生产企业8家,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完成比例达到66.7%,重点耗能和耗水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达到87.5%。积极推进生态镇村创建,新增省级生态镇1个、绿化示范村6个;新增市级生态镇4个、生态村12个。

十一、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9年末全区总户数为14.54万户,户籍人口为49.0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65人。全区人口出生率6.3‰,死亡率8.9‰,自然增长率-2.6‰。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效推进。全年开发社区岗位789个,新增就业人数10056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3551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918人。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66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年向社会公开发布用工信息2450余条。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2元,比上年增长6.5%;人均消费支出14561元,增长2.3%;年末人均住房面积3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36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39元,增长11.8%;人均住房面积55.6平方米。城乡居民年末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4890元,比上年增加4243元,增长20.6%。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0084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7116人,其中农民工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04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7210人。2009年末,工伤保险累计完成参保人数11.1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6.3%和99.0%。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180元/月提高到204元/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300元/月提高到340元/月。2009年末,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3682户,7049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843户,1414人;农村低保对象2839户,5635人。全年共发放低保保障金1055.3万元。全区共有各种福利机构10个,床位1254张。同时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基层救助机构,社会救助对象总人数达19968人,全年发放各项救助资金达238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