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克难攻坚谋发展,齐心协力创新业,圆满完成全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稳步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6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亿元,比上年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41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45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经济总量增速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80:19.17:80.03调整为0.74:18.25:81.0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91595元。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年一般预算支出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教育支出5.84亿元,增长2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4亿元,增长24.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4亿元,增长50.02%。 二、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人口。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0万人,非农业人口55.7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8‰。计划生育率达到98.67%。 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5元,比上年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2642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居住面积33.7平方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8%,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8.5%下调至36.9%。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910元,比上年增长13.8%。 社会保障。至2011年末,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6%和95.7%。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全年共计发放各类补贴5946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万余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大力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花蒋宿舍成为全国首个无障碍特色庭院,成功创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深入推进社区“三全十服务”工作制,全区175个村社均建立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村社建设全国领先。深入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38个、老年食堂(助餐点)175个、星光老年之家224个,培育社会为老服务网点454个,每百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1张,为老服务设施覆盖城乡。 劳动就业。切实做好四类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全区新增就业27758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471人,成功创建杭州市充分就业城区。 三、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乡建设。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扎实推进浙光仪地块“退二进三”、石龙山南侧矿山综合治理、蒋村新区“两中心一综合体”等项目,24个项目开工建设,18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拆迁106万平方米,出让土地13宗、865亩,具备出让条件土地达1122亩,发展后劲有效增强。配合做好三墩北大型居住区、省广电传媒中心、杭长高速、吉鸿路、紫金港隧道、余杭塘路、德胜快速路等省市重点工程的征迁和前期工作。完成9条支路、9条城乡河道和玉泉村青芝坞区块整治建设。清理挪用停车场库9个,建设公共停车场库4个,新增停车泊位1871个,交通“两难”问题得到缓解。完成3576户农村住房、60户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和文三新村125户危旧房改善。开工建设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33.9万平方米,竣工56.3万平方米,交付75.7万平方米,回迁安置1773户。 平台建设。实施之江新城“五年大变样”行动,大力推进之江度假区产业项目、配套公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并优化转塘科技经济园区步伐,启动双浦新区开发。精心打造西溪谷,编制西溪谷建设实施方案,阿里巴巴支付宝项目成功落地,启动西溪路综合整治,西穆坞城中村改造、沿山慢行系统和支小路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创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108公里西山游步道全线贯通,建成法华山公园一期,编制灵山核心景区开发方案和西山旅游区专项规划。基本完成西溪湿地综保工程,董湾旅游综合配套服务项目加快推进,西溪湿地5A级景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完成西湖科技经济园区强园扩园规划方案,后续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环境保护与整治。深入开展市场提升改造、垃圾分类、清洁直运、广告整治、渣土治理等工作,完成64幢居民楼庭院改善、30条背街小巷改善、23个截污纳管改造项目,整治12个低洼积水点和2个河道隐患点,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和街面保序考核位居全市第一。完成341幢、89.6万平方米旧小区物改工程,17个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全面改善。查处各类违法用地案件1533起、587亩,拆除违法建筑1916处、82万平方米。扎实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加快城西污水处理厂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区、生态镇和“最清洁城区”创建,完成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施美化家园和屋顶绿化工程,实现扩绿面积62.2万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2%。 安全生产与社会维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四级管理监督网络不断完善。切实强化企业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劳动关系调整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专项行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合一”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信访电反馈率、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到100%、99%和98%。大力实施数字化技术治安防控工程,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打击活动,刑事发案率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 四、农业 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6.34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0.11%,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2.59亿元,畜牧业产值0.38亿元,渔业产值3.23亿元。 全区种植业面积9.06万亩,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上年的41.86:58.14调整为40.97:59.03。龙井茶、无公害蔬菜、水产养殖及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实现产值5.20亿元,占全部农业总产值比重82.02%。全年生猪饲养量4.03万头,家禽饲养量30.89万羽,畜禽肉类产品产量1733吨。全年淡水产品产量21069吨。 成功注册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双浦镇获“中国沼虾第一镇”称号,8个品牌荣获中国农产品大会金奖。建成西湖龙井茶、优质水产、粮菜功能区、花卉苗木4个万亩园区和9个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有机、绿色、无公害基地达到2.36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上城埭等10个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点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收入1.23亿元,分别增长15.4%和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