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目前,全市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689所,小学附设幼儿班332所(不计校数)、幼儿教师7188名、在园儿童86729名;小学666所、小学教师20240名、小学生219683名;初中152所、初中教师13742名、初中生116930名;高中38所、高中教师6877名、高中生79599名;中等职业学校35所(含成人中专、职高、进修学校)、职校教师4356名、职校生47018名;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65名、特教学生1273名。 文化 全年创作和改编各类剧(节)目20余个。童话剧《水姑娘》获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最高奖,代表吉林省进京参加了向十八大献礼演出。市歌舞团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等大型演出26项。 全年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6大类101场。重点举办了中国吉林市第二届松花江河灯文化节、松花江之夏和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以及松花江动漫文化节等松花江系列文化活动,流动河灯施放再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全年免费公演童话剧50场、举办松花江文化讲坛50期、送戏下乡180场。市直博物馆、图书馆等免费接待人数近150万人次。 成立了吉林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推出了《中国科举制度展览》和《江城学子成就展》;全年举办“松江墨韵”吉林市历代书画名家精品展等各类展览30余个,设立孔子圣像、东明建国、完颜希尹造字等5处文化雕塑景观。 成立了吉林市演艺集团公司、吉林市松花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游览松花江项目成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新亮点。 2012年市新闻出版部门全面履行政府监管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职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连续4年走在全省前列,已完成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覆盖全市1384个村。组织开展了“百日安全”活动,净化了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组织了8次“扫黄打非”专项行动。2012年新闻出版业累计完成产值5.3亿元。 吉林市现有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市)级广播电视台5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7座;农村电影放映队20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机20台,流动电影放映车3台;共有新闻927、交通音乐1053、都市110、都市生活893等9个广播频率和新闻综合、公共民生、经济生活、科教农业4个电视频道。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03%和96.79%。 2012年,全市开设各类专题栏(节)目96个,举办或承办大型文化活动92场,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1部,组织城乡免费公益电影放映5236场,为偏远地区农户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1231套。 卫生 全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城区人口182.33万,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201.08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9.77%,年度筹资总额为5.83亿元,共有191.34万人次受益。 2012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17所,其中:医院140所(包括三级甲等医院7所,三级丙等医院1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99所,门诊部100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机构10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3所,诊所1244所,卫生所(医务室)17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9所,村卫生室1779所,护理站59所,其他机构2所。全市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5.81人,千人口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42人,千人口注册护士2.21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2571张,千人口床位数是5.22张。 体育 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运动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竞技体育水平得到提高,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广泛。2012年,投资120万元,建设了16片塑胶场地,在江堤下新建8片羽毛球塑胶场地、4片乒乓球塑胶场地、2片毽球塑胶场地、2片塑胶武术场地。投入资金320万元,完成了87处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组织完成了百项次群众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各类体育协会积极组织开展羽毛球、乒乓球、风筝、健身秧歌、冬泳、体育舞蹈等赛事活动110余项(次),直接参与活动人数约10多万人次。举办和承办了6项国际级、4项全国级大型赛事活动。组织开展了2012世界行走日(吉林市站)暨“神华杯”吉林市全民健身大巡游活动、“万科杯”中国吉林国际冬季龙舟邀请赛、2012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2012中国吉林第二届“吉昊麟杯”环松花江公路碳纤维自行车大奖赛等赛事活动。竞技体育水平得到提高,2012年,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的国际综合性赛事中获金牌8枚,参加的全国综合性赛事中获金牌13枚,在全国十二冬会获金牌19枚、银牌18枚、铜牌8枚,名列全国第三,取得历史性突破。体彩销量再创新高,全年实现销售额3.82亿元,同比增长46.2%。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新建供水管线4138米,对48栋住宅楼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改造小区二次供水管线27公里。自来水供水总量10601万立方米,其中销售量为699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全年处理12010万立方米,全年COD削减量2.67万吨。 完成了越北、热力源源、珲春、亿斯特能源、建华五座调峰锅炉房新(改)扩建工程,调峰能力达到685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管线208.7公里,小锅炉房撤并改造4座,并网面积31万平方米,改造换热站37座;完成热计量改造面积965万平方米;供热总量2479万吉焦。城区集中供热面积4957万平方米(含区域锅炉房面积)。 铺设天然气中低压管线、庭院管线60公里。新发展天然气用户17507户,解决遗留问题560户。液化气供气总量4.5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21320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15.5万户。 更新公交车辆150台。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72条,运营线路网长1018.1(单程)公里,运营车辆数950台,客运总量2.35亿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5098辆。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2年末,户籍总人口430.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7.4万人,女性人口213.4万人。农业人口221.3万人,非农业人口209.5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3‰,出生人口3.53万人,死亡人口2.79万人,人口出生率8.18‰,死亡率6.45‰。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6.29%,提高0.07个百分点;一胎率达78.04%,提高5.02个百分点。 就业 2012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3%,“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98万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2.2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704人。开展创业培训1.03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5亿元,扶持3843名创业者,带动就业3.12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