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双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3-06-29 哈尔滨市双城市统计局

双城市统计局

2012年3月30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及哈尔滨市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高效益、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30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5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同比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38.9亿元,同比增长9.9%。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6%、35.8%、45.6%。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3:23.5:47.2调整为30.5:23.6:45.9。人均生产总值36756元,同比增长9.9%。财政收入203650万元,增长27.2%。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6.3%提高到6.7%。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95.6亿元,同比增长8.4%;林业产值0.6亿元,同比增长2.6%;牧业产值75.3亿元,同比增长5%;渔业产值0.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9.7%。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2.5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农业增加值完成47.5亿元,增长8.1%。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37.1万亩,同比下降0.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9.4万亩,同比下降1.3%。全年粮食总产量为46.64亿斤,同比增长4.5%。

全年畜牧业增加值完成42.2亿元,增长4.8%。肉类总产量10.6万吨,比上年增长10.4%。

农业产业,农业机械总动力73.4万千瓦特,同比增长2.1%;全年化肥使用量(折吨量)73458吨,同比增长0.3%;全年农药使用量778吨,同比增长0.4%;全年地膜使用量1165吨,同比下降0.4%;全年有效灌溉面积25867公顷,增长44.9%;年末实有耕地334万亩,其中水田8.6万亩。全市人均耕地4.1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现工业总产值246.9亿元,同比增长16.2%。

全年规模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增加值完成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主营业务收入88.5亿元,增长17.9%;利税总额9.3亿元,下降7.8%;利润4.7亿元,下降16.9%。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539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7家。全年住宅施工面积19.9万平方米,竣工住宅面积18.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8378万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88714万元,同比增长103.3%;第二产业投资562969万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投资366695万元,同比增长36.7%。本年施工项目114个,投产项目32个,新增开工项目105。

五、国内外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实现359228万元,同比增长1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实现155401万元,同比增长8.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增长,其中县城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55.1亿元和10.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3.1%和22.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59.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4.6亿元,非国有61.1亿元。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1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进口总额7678万美元,同比增长61.5%;出口总额485万美元,同比增长14.4%。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实现129490万元,同比增长6.6%。年末公路总里程2360.7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118公里,县级公路220.8公里,乡级公路533.1公里。全县通公路行政村661个,通车率100%。全年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907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0.4%;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790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9%。公里运输货运量289万吨,增长0.3;公里运输客运量177万人,下降6.8%。全市邮政业务总量2696万元,同比下降22.2%。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达到531145户,其中农村固定电话用户92020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37235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5326户。

全年用电量6906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工业用电量27972万千瓦时,农业用电量41095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836千瓦时,增长13.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总计203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7.2%;全口径财政收入123488万元,同比增长4.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320万元,同比增长1.5%。全年财政总支出338024万元,同比增长2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5101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46311万元,同比增长20%;科学技术支出2285万元,同比下降46%;医疗卫生支出24344万元,同比增长38%;农林水事务支出51250万元,同比增长7%。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5720万元,同比增长9.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9亿元,同比增长2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98.4亿元,增长18.9%;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55.3亿元,增长21%。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9763万元,比上年增长78.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4万元,同比增长77.4%;人身险保费收入7976万元,同比增长98.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125万元,同比增长68.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素质教育继续深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年财政性教育费用支出46311万元,比上年增长20%。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208所,其中,普通中学45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20所、特殊教育1所、幼儿园4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2368人,其中,高中9676人,初中22692人,小学在校学生44468人,其中:普通中学教职工人数2916人,小学教职工人数317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全年财政科学技术费用支出2285万元,下降46%。全年我市举办科技培训班265期。年底我市有科研所16个,自然科学学会30所,攻关项目3个,推广项目7个,农村推广站24所,水利站24所,畜牧兽医站24所,林业指导站24所。当年获专利授权数37件,发明专利数2件。全市专业技术人员9824人,农业技术人员754人,中级职称以上3910人,初级职称516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站2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电影放映单位24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46场次;电影放映1661场次,观众315千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9万册(件),年总流通量86千人次。电视台1座。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