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侯马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3-06-21 临汾市侯马市统计局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市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4件,授权专利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50%。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不断增加,达到250万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3万元。全年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省级科技项目3项,临汾市级科技项目2项,组织实施我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15个。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了3个行业技术协会和研究所,培育了1个科技示范乡和5个科技示范村,120个科技示范户,带动我市科技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质监工作实现全面突破。2005年我市有5个产品获得山西省名牌产品称号,9家企业获得了山西省A级以上质量信誉等级企业称号,4家食品企业取得“QS”准入标志,26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计量服务积极推进,全年共检定计量器具7237台(件),其中强检6974台(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周检率为96%;标准化工作实行标准审查专家负责制,全年完成企业产品标准8个,清理了食品企业标准11项,建立了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帮助5家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特种设备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全市84家使用单位都建立了特种设备档案,特种设备严重事故率保持零增长,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十、文化、广电、卫生和体育

文化市场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年内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山西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广播电台调频91.3MHz广播频道正式开播一周年,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直播节目时长达3300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年累计播出电视节目11880小时;有线电视节目40套,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7400户,有线电视城市覆盖率为100%,农村入户率达50%,全市已有41个村的村民收看到光缆传输信号的电视节目。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加强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初步统计,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2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个,共有床位1362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所1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33人,其中,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97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82人,妇幼保健机构521人,卫生监督所46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79人,护师(士)427人。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6个,81个行政村共建立了113个村办卫生所。2005年,全市新生婴儿建卡率100%,建证率100%,五苗接种率达96.7%。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民健身活动长年不断,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05年体育工作在全地区综合考评中获得总分第一。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我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下降了9.6%;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下降了15%,主要污染因子TSP、SO2、COD年均值分别为0.117mg/m?、0.150mg/m?、42.3mg/L,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3%、0.5%和15.2%,并呈现着稳中有降,逐步好转的良好态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总计达到了201天。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6.6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2个,噪声达标区面积6.3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在2004年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我市的绿化美化步伐继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55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达11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7.1%和30.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948人,人口出生率为12.64‰;死亡人口1325人,死亡率为5.68‰;全年净增人口1623人,自然增长率为6.96‰。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的较快增长给城乡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80元,比上年增长16.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821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98元,增长18.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30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22元,增长2.9%。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

城乡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6.05平方米(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66平方米(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绿色健康家电、交通工具、现代化通讯工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24台,影碟机68台,家用空调45.33台,电冰箱96台,热水器32台,电炊具59台,电话机100部,移动电话105.83部,家用电脑24.17台,摩托车58辆,家用汽车4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92台,影碟机25台,电冰箱42台,热水器4台,电话机97部,移动电话6部,摩托车80辆。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各项基金扩面征缴取得积极成效,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年末企业养老保险实现收缴养老保险费2147万元,发放基本养老金1500万元,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共有参保单位175个,参保人数8179人,参保率达到100%,征缴2328万元,发放养老金2538万元,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金收缴131万元,累计参保人数达1800余人,发放养老金9万余元;失业保险征缴失业保险金105万元,上解调剂金21万元,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54.3万元;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05个,参保人数15560人,征缴医疗保险费1000万元,报销住院、门诊医疗费用380万元,报销率100%;工伤保险参保单位25个,参保人数3600人,征缴工伤保险费6万元,报销工伤费用1.2万元。

民政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6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45张。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3万元,销售福利彩票720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64人,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7626人,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476万元,城镇最低保障对象全年人均每月补差额为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