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侯马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大经营战略,紧紧围绕“四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使得“十五”计划顺利实现,也为“十一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53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13万元,因粮食减产下降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增加值209676万元,增长25.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1%;第三产业增加值149254万元,增长17.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2%。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增加值38737万元,增长26.7%;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49911万元,增长14.5%;房地产业增加值13692万元,增长23.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609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2006美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6%,生产总值总量在全临汾市的排位一直保持在前5名;人均生产总值排位一直保持在前3名。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7:56.5:37.8调整为4.4:55.9:39.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降低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提高5.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累计增长幅度低于上年同期4.6个百分点。分类型看,居住类价格上涨5.0%,服务类价格上涨4.1%,食品类价格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3%,衣着类价格上涨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4%。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高。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22%,比上年下浮14.6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1%。全年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6.54%,比上年提高19.83个百分点。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99794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891人,年末在岗职工31174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5547人。全年净增就业岗位3800个,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068人,其中“4050”人员260人。全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的目标范围之内。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局面。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834万元,比上年降低2.0%。其中种植业产值10012万元,降低14.0%;畜牧业产值2159万元,增长14.8%;渔业产值316万元,增长7.8%;林业产值260万元,增长9.7%。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 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1680亩,比上年增加150亩,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81200亩,增长0.5%。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投入的增加,全年全市种植业生产虽然遭受严重旱灾的侵袭,但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9225吨,仅比上年减产19.5%,其中,夏粮总产25442吨,减产30.0%;秋粮总产23783吨,减产4.0%。 林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800亩。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工程、经济林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园林示范村建设、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取得巨大成果。截止2005年底,我市共退耕还林20000亩,营造红枣经济林24610亩,完善农田林网5000亩,绿化农村校园20所,共建设园林示范村10个,花卉苗木基地育苗面积1206亩。栽植各类苗木370万株,总投资达500余万元。 畜牧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生猪出栏15226头,增长20.9%;牛出栏930头,增长8.5%;羊出栏6805只,增长9.1%;家禽出栏119810只,增长9.3%。全年肉类总产量1534吨,比上年增长16.3%;猪牛羊肉产量1361吨,比上年增长18.8%;禽蛋产量1215吨,比上年增长2.9%;牛奶产量272吨,比上年增长1.5%;年末大牲畜存栏4272头,比上年增长0.2%。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65吨,增长4.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83公顷,与上年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6509吨,增长1.7%。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7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8%;全年农村用电量3530万千瓦时,增长6.2%。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75379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723万元,比上年增长35.8%,“十五”时期年均增长42.1%。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609935万元,增长67.1%,产销率95.99%。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281万元,增长29.6%;股份制企业完成109328万元,增长3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8348万元,增长69.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767万元,增长52.9%。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9056万元,增长35.2%。 主导产品产量多数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焦炭产量93.78万吨,增长54.4%;生铁70.73万吨,增长55.9%;硫酸152993吨,增长88.9%;水泥22.36万吨,增长6.1%;发电量171292万千瓦时,增长25.0%。 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1627万元,比上年增长75.1%;实现利税31565万元,增长49.4%;实现利润4678万元,由亏损转为盈余。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38万元,减亏4173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