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05亿元,增长15%。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19.42亿元,增长15.1%;零售业完成184.19亿元,增长15.01%;住宿业完成2.2亿元,增长14.1%;餐饮业完成22.23亿元,增长14.44%。 热点消费继续升温。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情况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02.57%;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25.5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94.07%;日用品类增长62.8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4.36%;中西药品类增长26.11%;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增长20.23%;通讯器材类增长16.74%;石油制品类分别增长增长14.1%。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不足的影响,2012年全市进出口额大幅回落。全年进出口总额21.2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其中,进口13.9亿美元,下降43.1%;出口7.4亿美元,下降35.3%。分产品看:农产品出口33373万美元,下降41.8%;钢材出口11798万美元,下降29.2%;纺织服装出口9467万美元,下降20.6%;机电产品出口6824万美元,增长53.8%。外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截至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10家,新增41家。 利用外资持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8个,合同利用外资21059万美元,增长4.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006万美元,增长19.9%。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全年新批境外办企业4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40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境外劳务输出2175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3899万人次,增长8.22%,客运周转量12.79亿人公里,增长3.6%;公路货运量6438万吨,增长3.32%,公路货运周转量54.86亿吨公里,增长5.5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892.76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增长8.1%,其中,高速公路140.29公里,一级公路203.95公里,二级公路322.1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73.40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邮电通信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96亿元,比上年增长8.41%。其中,电信业务收入7.09亿元,增长7.82%;邮政业务收入0.87亿元,增长13.4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27万户,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1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3.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3.29万户,增长6.51%。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8.54万户,比上年增长17.49%。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72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6%,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02亿元,增长7.1%。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由上年的71.5%提高到76.2%。完成税收总收入82.73亿元,比上年增长5.58%。其中,国税收入49.18亿元,下降2.77%;地税收入33.55亿元,增长20.79%。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66.73亿元,增长12.66%。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教育、科技、医疗、环保、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了13.58%、16.43%、10.28%、100.44%、9.84%。 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14.41亿元,同比增长18.89%。其中,单位存款316.94亿元,比年初增加56.18亿元;储蓄存款377.9亿元,比年初增加54.93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8.07亿元,比年初增加58.63亿元,同比增长11.84%。其中,短期贷款394.41亿元,比年初增加76.39亿元;中长期贷款116.31亿元,比年初减少31.51亿元。 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保险机构26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47亿元,增长7.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13亿元,增长7.22%;人身险保费收入9.34亿元,增长8.09%。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3.09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71亿元;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38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全年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1项,争取无偿资金6500万元,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980件,其中,发明专利400件;专利授权量1913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2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1.20亿元,增长29.9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37%,比年初提高1.31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7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5所,小学155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5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373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9%。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乡镇文化功能区10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圈50个,农村文化大院100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21.8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5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路3500公里,光缆3500公里。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94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6151张;卫生技术人员(不含村卫生室、诊所)663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878人,注册护士2483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87张、卫生技术人员5.25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3处……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14枚、银牌27枚、铜牌39枚。其中,国际比赛铜牌2枚;全国比赛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4枚。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32项;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64名,总数达到了4820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8%。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市区建成区面积81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更新改造道路面积9.43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368.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417公顷,覆盖率42.19%,人均公园绿地18.49平方米。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9.86%,天然气供气总量4368.26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1369.76万立方米。供热面积达到1129万平方米。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0万立方米,供水总量4533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0.5万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