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6-08 莱芜市统计局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以“招商引资攻坚年”和“大项目建设推进年”为抓手,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均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继续壮大。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3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较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65.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222.01亿元,增长9.7%。人均GDP达到48212元,比上年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60.5:32.8优化调整为7.0:57.8:35.2。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302人,困难群体再就业82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涨幅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1%,消费品价格上涨0.3%。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烟酒及用品类、居住分别上涨9.1%、5.2%,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的最主要因素。食品、交通和通讯分别较上年下降0.2%、1.4%。工业品价格大幅下滑。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从年初开始持续回落,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4%,其中,轻工业下降12.6%,重工业下降13.5%;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0.2%。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2034家,总量达到11907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171户,总量达到25762户。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3.22万人,新增注册资金34.93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21.06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全部税收比重25.46%,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

镇域经济快速崛起。全年各镇(街道)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7%,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36.93%,财政收入过亿元的镇(街道)达到7个;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4.15亿元,增长61.93%,镇域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91.6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25.2%,镇域工业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3.25%。

招商引资成果显着。全年共引进过10亿元大项目49个、过亿元项目246个,形成外来固定资产210亿元。

二、农业

农业生产较快增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33.85亿元,林业增加值0.88亿元,牧业增加值8.43亿元,渔业增加值0.7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33亿元。

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29万亩,比上年增加1.79万亩,粮食总产30.14万吨,增长11.7%;棉花播种面积1.39万亩,增加0.17万亩,棉花产量1323吨,增长11.5%;油料播种面积10.01万亩,减少0.14万亩,油料产量1.72万吨,下降1%,;烟叶播种面积1.94万亩,增加0.56万亩,产量2667.37吨,增长21.1%;蔬菜播种面积41.79万亩,减少2.53万亩,蔬菜产量98.99万吨,下降3%。水果产量9.27万吨,增长3.11%。肉类总产量6.55万吨,比上年增长4.1%;禽蛋产量3.09万吨,增长0.5%;牛奶产量2090吨,下降5.7%。水产品产量3462吨,增长1.29%。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农林水务财政支出6.74亿元,较上年增长9.8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5.04万千瓦,增长2.72%;农村用电量9.86亿千瓦时,增长0.9%;全年化肥实物量合计12.67万吨,下降3.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602.56吨,下降4.2%。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94万公顷,下降0.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达到340家。实现增加值311.57亿元,增长13.11%。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22.9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86.12亿元,增长11.07%。钢铁与非钢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6.3:43.7调整为52.15:47.85,非钢产业占比提高4.1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3.46亿元,比上年增长6.12%;实现利税34.22亿元,利润6.6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1.24%和84.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5.97%,比上年回落15.7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8.43%,比上年回落0.51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在重点统计的30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23种,占比76.67%。其中,钢材1698.8万吨,水泥509万吨,纱7.7万吨,软饮料15.9万吨,铁矿石原矿515.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13.8%、2.7%、6.7%、8.8%。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35家,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增长14.8%,增速较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实现税收4.37亿元,同比增长34.0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1.6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54.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262.5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06亿元,增长23.5%。新开工项目4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3个,比上年增加222个。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9.59亿元,同比增长48.4%;地方单位完成投资411.47亿元,同比增长22%。从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完成347.12亿元,增长13.7%,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78.7%,比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65亿元,同比增长125.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3.18亿元,同比增长45.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0.23亿元,同比增长1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1.0:59.6:39.4调整为1.73:68.74:29.53。工业完成投资302.35亿元,同比增长55.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41.96亿元,同比增长3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1.57亿元,同比增长101.1%。

房地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商品房竣工面积50.66万平方米,增长69.7%;商品房销售面积59.94万平方米,增长69.2%;销售额31.31亿元,增长203.1%;房地产业实现税收4.49亿元,同比增长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