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金融
信贷总量保持合理适度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037.6亿元,比年初增加237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408.3亿元,比年初增加619.3亿元;单位存款余额12114.1亿元,比年初增加1368.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495.2亿元,比年初增加181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424.3亿元,比年初增加651.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563.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9.4亿元。
年末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24.39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1976.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16221.0亿元,比上年增长54.8%。期货市场交易额36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
保险业稳步健康发展。新增保险机构4家,年末保险机构共72家,其中外资保险机构20家。全年保费收入2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财产险收入122.8亿元,增长17.2%;人身险收入147亿元,增长10.8%。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94.3亿元,比上年增长31.7%。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2.1%和2550元/人。
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年末全年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84家,全年募集资金70亿元。新增债券融资超过230亿元。新增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0家,累计93家,累计注册资本244.3亿元。股权创业投资进一步发展。年末拥有备案创投企业116家,全市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880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有效集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社会创新转化能力。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金额5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创新推进金融与科技有机结合,“科贷通”项目累计为中小科技企业发放贷款80.9亿元。
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家,累计441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累计224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9家,累计37家。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1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本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年末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4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2821个。全年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01项,成交额突破50亿元。
知识产权提质增效。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4.1万件和8.2万件,双双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4.45万件和441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9.1%和2.4%。知识产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由上年的22.9%提高至31.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19件,比上年增加4件。
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6万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19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3万人,高技能人才43万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比上年增长11.8%。“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国际精英海外系列创业大赛、“海鸥计划”、“鲲鹏计划”形成了苏州人才引进品牌效应。苏州连续第三年入选“中国十大引智强市”。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得到强化。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41所,在校学生102.72万人,毕业生22.74万人,专任教师6.97万人。在苏普通高等院校21所,独立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0.19万人,毕业生4.94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5万人,毕业生1.26万人。年末拥有幼儿园509所,比上年增加44所,在园幼儿24.8万人,比上年增加1.83万人。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9.8%,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5.65%。苏州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
优化布局城乡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苏州成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3个、文化站9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公共图书馆分馆201个),博物馆40个。综合档案馆12个,向社会开放档案31.8万卷。全年出版报纸53.42亿份,杂志115.55万份,图书1100种。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243.47万户。镇(街道)、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启动“书香城市”创建工作。首次开展全民阅读现状入户调查,全市18~70周岁居民综合阅读率达8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着力培育文化产业项目载体,年末拥有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8个。建立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文化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7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112处。大运河苏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察评估。
卫生事业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30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17万张,其中医院病床4.52万张。年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43万人,注册护士2.4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9.8%。全年医疗机构诊疗总量7973万人次,其中门诊量715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8.1%。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体迁建项目门急诊楼基本建成并启动试运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项目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市立医院本部门急诊楼建成投用。
体育事业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互为促进。全市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39.21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05平方米。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达92.9%。苏州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共夺得53枚奖牌,其中金牌25枚,金牌数居全省第一。成功举办第四届苏州金鸡湖端午国际龙舟赛和第四届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积极筹备2015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全年体育彩票销售34.7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