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53.84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0.36‰,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2‰,比上年下降0.06个千分点。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市新增就业17.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个。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12%。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7%。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44万人。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452.14万人,比上年增加17.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70.5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83.8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年末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18万人。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2万人,其中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3.8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84.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205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13个,床位总数51840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570元提高至630元。全市2.44万户、共计4.85万人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发放低保金2.28亿元。全年社会救助支出19.7亿元。实行商业保险运作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市区救助大病重病患者3.6万人次。全市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9893套、为3977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人民生活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43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消费性支出25197元,增长9.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578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消费性支出16251元,增长13%。
市场物价
市场价格运行平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1%,涨幅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二降”。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31.1亿元,增长33%。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建设扎实推进。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全面竣工。轨道交通2号线投入试运营,4号线及支线、2号线延伸线和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建设积极推进。昆山花桥与上海实现轨道交通对接。中环快速路及东环、南环、西环快速路延伸线工程抓紧实施。垃圾焚烧发电三期扩建和餐厨垃圾收集处置二期工程投入使用。编制完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网融合等规划,20个公共场所实现WIFI覆盖。23个“智慧苏州”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家庭信息化云媒体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公用事业
年末全市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所395座,变电容量9376万千伏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效益显着,智能电网加快建设。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26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9.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6%。全市新建、改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1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2万吨/日,年末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3.74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市区(不含吴江,下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35万立方米。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8.55亿立方米。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4条,年末营运线路298条,线路总长达到6690公里,公交运客总量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4%。年末市区营运出租汽车4303辆。年末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180个,累计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25780辆。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52.2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263万列公里,运客总量4875万人次。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32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十三、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全年环保投入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4。按AQI标准统计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5天,优良率72.6%。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为64.7%。加强大气污染和灰霾天气监测,是全国第一个将空气质量指数发布扩展到下辖县级市的城市。全市农村新增林地绿地面积4407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8.67%。市区新增绿地面积505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6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205.52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面积的37.8%。
节能降耗
全年劝退、拒批“两高一资”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30个,涉及投资额23.2亿元。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深入开展“万家节能低碳行动”,新增三星级以上“能效之星”企业85家,累计超过300家;“中国能效之星”企业数保持全省领先。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在稳增长和调结构、惠民生和促改革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受外需持续疲软,国内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2014年要继续以稳增快转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增进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注:[1]本公报数据为年度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2013年起,旅游统计中接待入境游客口径调整为入境过夜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根据入境过夜旅游者人天数进行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