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10-05 绵阳市统计局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文化引领、民生优先、绿色低碳“六大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兴市、工业兴市,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设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5.1亿元,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47.6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468.6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52.4:31.3调整为16.4:51.4:32.2。非公有制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832.1亿元,增长12.5%,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7.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基本单位。年末全市共有基本单位31933个,比上年增加822个,增长2.6%。其中,法人单位27517个。
 
居民消费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5%、居住上涨3.3%,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7.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3%。
 
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年末绵阳工业化率达到43.8%,比2012年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45.1%,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科技城。全年科技城范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4.6亿元,增长13.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6.0亿元,增长13.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2.9亿元,增长8.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6.7亿元,增长14.3%。
 
二、农业
 
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9.0亿元,增长3.5%。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3.4%,林业增加值增长3.1%,牧业增加值增长3.8%,渔业增加值增长3.4%。
 
农产品产量。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6.1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8万公顷,增长1.6%。全年粮食总产量216.4万吨,增长0.5%。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67.7万吨,增长1.4%;小春粮食产量48.7万吨,下降2.2%。主要农产品中:稻谷产量98.0万吨,增长0.9%;小麦产量40.6万吨,下降6.1%;油料作物产量33.8万吨,增长1.3%;蔬菜产量200.7万吨,下降0.3%。
 
畜牧业,渔业。全年生猪出栏379.8万头,增长2.4%。肉类总产量40.4万吨,增长2.4%;禽蛋产量11.9万吨,下降9.7%;牛奶产量2.5万吨,下降5.6%;水产品产量10.6万吨,增长2.1%。
 
林业。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8%。全年利用国家到位资金3.2亿元,完成造林面积4649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2.8万公顷。全年收获大宗林产品20852吨,其中:核桃20697吨、油桐籽70吨、棕片60吨、生漆25吨。
 
农田水利。年末实有水利工程7.2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26.0亿立方米,实际供水12.1亿立方米。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3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37.7亿元,增长1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93.8亿元,增长10.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3.1%;集体企业下降24.8%;股份制企业增长1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私营企业下降4.9%。
 
“2+4”重点产业。“2+4”重点产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51.7亿元,增长11.2%,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2.9%。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9.2%、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0.5%、冶金机械产业增长9.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1.0%、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下降2.7%、材料产业下降3.5%。
 
县市区增加值增速。各县市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是:江油增长13.8%、涪城辖区增长13.3%、游仙辖区增长13.1%、安县增长12.7%、梓潼增长10.4%、北川增长7.5%、平武增长7.1%、三台增长0.9%、盐亭增长0.6%。
 
重点工业产品。全市重点监测的工业产品中,空调增长29.1%、绝缘制品增长24.4%、电视接收机顶盒增长14.8%、发动机增长13.8%、改装汽车增长6.8%、水泥增长3.8%;鲜冷藏肉下降23.5%、饮料酒下降22.9%、手机下降17.2%、钢材下降2.6%、彩色电视机下降1.8%、发电量下降2.5%。
 
工业经济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3.1亿元,增长6.6%;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81.5亿元,下降16.5%;实现利税总额160.9亿元,下降12.6%。
 
建筑业。全市资质以上总专承包建筑企业33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2.9亿元,增长22.2%。其中:完成建筑安装产值256.6亿元,增长21.2%;完成其它产值6.4亿元,增长78.7%。分控股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62.1亿元,增长17.6%;其它企业完成200.8亿元,增长2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1.0亿元,增长7.4%,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73.0亿元,增长4.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87.2亿元,增长10.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0.0亿元,增长1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4.4亿元,增长15.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2.7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4.0亿元,增长6.8%。
 
“2+4”重点产业。全年“2+4”产业完成投资243.7亿元,增长10.2%。其中: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完成投资25.4亿元,增长69.1%;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投资42.5亿元,增长65.9%;材料产业完成投资48.0亿元,增长28.7%;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投资42.4亿元,增长20.0%;冶金机械产业完成投资60.9亿元,下降15.4%;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完成投资24.5亿元,下降31.9%。
 
房地产。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658.7万平方米,下降2.8%;竣工面积229.5万平方米,下降47.2%;销售面积329.0万平方米,增长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