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9525人,毕业6446人,在校生25492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6765人,毕业14240人,在校生46520人。普通中学招生63719人,毕业81771人,在校生197839人,初中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2%。小学招生64427人,毕业37663人,在校生29713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在园儿童9.96万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工建设19.03万平方米,开工食堂(餐厅)78个,改造旱厕86个。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110元,达到每生每年710元和910元。市中区、峄城区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十、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档案、新闻出版稳定发展。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14个、电影放映单位8个。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6139场,“一年一村一场戏”共演出2116场。
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圆满完成大运河申遗任务,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第46项世界遗产。启动薛城遗址、北辛遗址、中陈郝瓷窑遗址、偪阳故城、前掌大遗址5处大遗址保护规划。推荐山亭区北庄镇石板房村落、滕州市柴胡店镇葫芦套村、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申报省级“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兴隆庄石板房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广播影视事业更加繁荣。拥有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中波转播台1座,电视转播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86%,有线电视用户达53.28万户。
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卫生机构达到2375家,其中医院67家,卫生院47家,卫生防疫机构8家,妇幼卫生机构7家。卫生技术人员数20058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7779人,执业医师6700人,注册护士8746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352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121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7186张,其中医院12526张,卫生院3444张,妇幼卫生机构878张。乡镇卫生院机构47家,床位3444张,人员3899人。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共承办了23项省级以上赛事活动,其中有4项国际赛事活动。圆满完成23届省运会参赛任务。共有293名运动员参加了18个大项273个小项的决赛,获得金牌32.25枚、银牌11枚、铜牌22枚、总分1596.25分,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十。第17届韩国仁川亚运会,4名选手参赛,斩获2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在200个城乡村居、社区实施了全民健身工程,123个贫困村实施了“千村扶贫健身工程”。
十一、城乡建设
城镇化进程提速转型。全市城镇化率达51.34%,比上年提高0.91个百分点。西岗镇、级索镇、滨湖镇、税郭镇、陶庄镇、邹坞镇、古邵镇、榴园镇、涧头集镇,桑村镇、城头镇、北庄镇等12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西岗镇、级索镇分别位列全省示范镇建设第4名、第19名。税郭镇获全省“宜居小镇”称号,沙沟镇张庄村获全省“宜居村庄”称号。
城市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3.8亿元。城区路网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大幅改观,公用事业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城区林荫停车场15处,新建改造城区道路70条,整治背街小巷34条,新增道路面积110万平方米。完成城区裸露土地绿化374万平方米,圆满完成省里下达的306万裸露土地绿化任务,新增绿地面积276公顷。新建改造城市热力管网95公里,新增供热面积308.5万平方米。地下管网配套建设日趋完善,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120公里、燃气管网128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5%、供水普及率达到99.5%。羊庄水源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投入1.2亿元,增加供水能力4万吨/天。全市1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全年共处理污水12921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85%,新建污水管网36公里。
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实施“大新城”战略,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实验高中二期、实验小学、市职业中专、市立医院新城分院等一批教育医疗设施相继建成使用,枣庄银行、中联运营中心等一批经济总部办公设施开工建设。文化中心主体工程竣工,各场馆主体工程完成验收,累计完成投资约11.9亿元。城市各项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明显。初步核算,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完成年度和进度目标任务。
水环境质量稳步向好。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位列全国九大流域和淮河流域“双第一”,夺得迎淮核查“七连冠”;按照断面达标优先原则,位于河流断面上游的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确保一级A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形成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COD低于25毫克/升、氨氮低于1毫克/升的“枣庄标准”。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四项主要污染物较上年均得到有效改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分别为94μg/m3、169μg/m3、82μg/m3、44μg/m3,分别改善16.8%、7.1%、9.9%、8.3%。列入《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160个工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已完成129个,完成率80.6%。全力推动建成区燃煤锅炉“煤改气”工作,全年替代、淘汰建成区燃煤锅炉305台。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全年获得省级生态补偿资金1229万元。
生态创建步伐加快。组织审报国家级、省级生态镇27个,国家级、省级生态村28个,新创省级生态镇(街道)5个,生态镇(街道)总数达45个,占全市应创建乡镇(街道)总数的70%以上。对30家企业下达了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任务,目前2家通过了省厅验收,5家通过了专家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