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5-03-19 镇江市统计局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镇江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级。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9家,累计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占比达42.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专利授权总量12707件,其中发明专利1274件,比上年分别增加2898件、400件。全年研发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2.55%,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118.5人年,比上年提高7.4人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5件,比上年增加2.8件。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8.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保持全省第一。年末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454家,当年新认定89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397项,当年认定317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6项。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全年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8人,省“双创人才”44人,市“331”计划领军人才(团队)160个。
 
质量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4个,国家检测中心2个;监督抽查产品481种,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845家,比上年增加52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5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6.4万台件,比上年增加3.3万件。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48所,在校学生36.7万人,毕业生9.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含研究生)8.4万人,毕业生2.2万人;小学113所,在校学生13.8万人,毕业生2.1万人;中学112所,在校学生9.6万人,毕业生3.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全市共有幼儿园207所,比上年增加13所,在园幼儿6.7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全年完成校安工程85.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人事代理制度。
 
十、文化、旅游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镇江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国家试点城市和全省全民阅读试点城市。年末拥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4个、美术馆1个,镇(街道)、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100.1万户,比上年增加2.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9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成功举办2014长江国际音乐节、“一起周末”2014镇江文化演出季、“2014HiFi西津渡国际音乐汇”、“2014中国?镇江国际纪录片盛典”等活动。文献纪录片《天下文宗》在央视播出,扬剧《小花旦当官》获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和“五个一”工程奖。年末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42处。
 
旅游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7%,旅游外汇收入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8%。接待国内旅游者438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国内旅游收入5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年末全市共有星级以上宾馆3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句容茅山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丹徒米芾书法公园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末全市拥有4A级旅游景区6家,5A级旅游景区2家。
 
十一、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4万张,其中医院病床1.27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5万人,注册护士0.7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5.7%。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9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55张,分别比上年增加0.01人、0.03张。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参加新农合人口161.49万人,参合率100%。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8.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8平方米,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3.0%。镇江籍运动员在第18届省运会上夺得68枚奖牌,其中金牌11枚。成功举办镇江金山湖国际铁人三项赛、中澳男篮对抗赛、直通东京中国乒乓球队选拔赛、中超联赛江苏舜天主场比赛、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全年体育彩票销售7.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十二、城建、环保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南山北入口景区等30项重点竣工项目全面完成;太平路、大西路、金家湾辅道、云台山周边路网等9条道路竣工通车。市区建成区面积134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6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7+1”旧城改造项目扎实推进,改造市区棚户区面积110万平方米,完成17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改造街巷道路1.4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市区人力客运三轮车退市工作,新投入公共自行车3000辆。全市65个三星级康居乡村通过省级验收,建成1个“美丽宜居镇”、10个“美丽宜居村庄”,康居乡村建设达标率达91.4%。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创成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丹阳、扬中、句容、丹徒通过环保部生态市审批,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新增27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基本消除黑臭现象。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超额完成省控目标,单位GDP能耗0.57千克/万元,比上年下降6%,为“十二五”新高。全年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比上年下降9.9%、14.1%、12.5%、20.8%。全年关闭化工、电镀、印染、建材等落后产能企业300家。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65.9%,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85.0%,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全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6.3%。
 
十三、人口、就业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7.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增长0.2%;年末户籍人口272.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2万人,增长0.1%。在户籍人口中,男性134.81万人,减少0.04万人;女性137.26万人,增加0.3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93‰,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下降0.6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8‰,提高0.56个千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