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04-29 永州市统计局
2014年,在永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经济下行等诸多困难,凝心聚力推改革,聚精会神抓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全面小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经初步核算,2014年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9.93亿元,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7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1.54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523.68亿元,增长1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267元,同比增长8.6%。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22.4:38.1:39.5调整为21.9:37.8:40.3,第一、二、三产业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44.2%、46%。
 
财政收支增长较快。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3.39亿元,增长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0.61亿元,增长15.1%;上划中央税收25.11亿元,增长4.7%;上划省级税收7.67亿元,增长20.1%。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地方税收收入47.08亿元,增长18.5%,非税收入33.53亿元,增长10.7%。全市税收收入比重70.43%,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7.24亿元,增长15.4%,其中住房保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88.5%、71.1%、24.2%、20.3%。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成效明显。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16.03亿元,增长1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9.21亿元,增长27.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4.12亿元,增长13.8%。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55%,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全市建成区面积210.11平方公里,增加8.0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貌变化较大,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4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54.7元,同比增长10%。新创中国驰名商标2件,湖南省著名商标11件,有9家龙头企业进入全省100强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粮食、果蔬、竹木、油料、畜禽、药材、茶叶等七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速。
 
物价水平小幅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6%。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上涨0.9%,居住类价格上涨5.0%,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3%,交通通信类价格上涨0.4%,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下降0.4%,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3%。
 
全面小康加速推进。全市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总体实现程度为80.6%,提高7.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实现程度达70.9%,提升5.4个百分点;民主法制实现程度达83.8%,提升5.6个百分点;文化建设实现程度达73.9%,提升22.6个百分点;人民生活实现程度达到93.6%,提升4.6个百分点;资源环境实现程度达76.1%,提升3.7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向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504.99亿元,增长4.8%;实现增加值284.71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152.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林业增加值33.07亿元,增长7.9%;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3.7%;渔业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4.9%。粮食种植面积554.45千公顷,增长2.1%,蔬菜种植面积186.15千公顷,增长5.1%。全市粮食总产量361.95万吨,增长2.7%,油料产量15.68万吨,增长9.7%,烤烟产量4.1万吨,下降10.1%,蔬菜产量555.08万吨,增长8.7%。全年生猪出栏857.32万头,增长5.5%,牛出栏27.89万头,增长5.5%,羊出栏68.73万头,增长2.8%,水产品产量18.39万吨,增长4.9%。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年完成水利水电建设投入17.5亿元。完成3座中型水库和63座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1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兴建6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0.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7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和重点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全部完工。“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8570处。
 
农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拥有农业机械92.54万台,增长4.5%;总动力565.38万千瓦,增长4.1%。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提高2.6个百分点。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到位12264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9家,购置农业机械2026台,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7%。土地流转新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建立县级流转中心14个,乡镇流转中心196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7.97亿元、增长12.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143.39亿元、增长18.5%,重工业154.58亿元、增长7.2%。按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9.38亿元、增长24.9%,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75亿元、下降8.5%,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02.73亿元、增长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3.95亿元、增长14.3%,股份合作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分别下降30.6%、1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7家,新增106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85家,新增23家。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完成增加值217.39亿元、增长10.7%。
 
企业运行效益较好。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4.98%,提高7.2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75亿元,增长12.8%,实现利润37.34亿元,增长17.3%。实现利税107.25亿元,增长17.7%。
 
工业园区拓展壮大。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97.18亿元,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新入园企业134家,新开发工业园区面积25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217.32万平方米。
 
规模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中,饮料酒7086万升,增长48%;中成药8253.57吨,增长43.9%;罐头13.78万吨,增长26.4%;布1012万米,增长21.9%;皮鞋1707.29万双,增长21%;生铁49.81万吨,增长16.7%;水泥1031.97万吨,增长11%;大米87.89万吨,增长10.8%;十种有色金属5.67万吨,增长7.5%;汽车1.84万辆,下降24.5%;卷烟119亿支,下降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