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人民生活。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6元,不扣除物价,比上年增长9.6%。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12396元,增长10.2%;经营净收入4008元,增长9.0%;财产净收入2240元,增长16.4%;转移净收入3282元,增长4.1%。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0元,不扣除物价,比上年增长8.2%。其中,工资性收入16174元,增长7.9%;经营净收入3461元,增长10.8%;财产净收入3000元,增长15.5%;转移净收入4225元,增长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5元,不扣除物价,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资性收入4248元,增长19.2%;经营净收入5188元,增长8.0%;财产净收入601元,增长11.1%;转移净收入1248元,增长6.2%。
社会保障。全市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69447人,覆盖率为99.56%;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99912人,覆盖率为99.75%;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7343人,覆盖率为98.63%;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69905人,覆盖率为98.65%。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为24209人,覆盖率为99.06%;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158701人,覆盖率为99.74%。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44646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口13004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实际发放金额5348万元,农村五保户755人。
十一、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463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0吨。空气质量达标率100%,良好天数97.5%。地表水达标率90%。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改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项目已投入试运行,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即将投入试运行。全市现有投入使用的垃圾处理设施2个,垃圾转运站5个,另有2个垃圾处理设施和5个垃圾转运站正在建设中,市-区-村三级管理模式下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渗滤液达标率90.2%。城镇污水处理厂10个,其中2014年建成3个,另有2个正建设中,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城市、农村自来水用水普及率分别为98%、75%,分别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绿化宝岛”行动,全年完成造林任务8300多亩;推动“退果还林”工程,完成造林种草任务1万余亩;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72.9万亩;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山区受益群众4600多人。实施三亚湾东段人工补沙试验工程,拆除了红沙海域340家养殖渔排和海鲜排档,推进“退养还海”。森林覆盖率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3%,绿地率达到41.6%。全市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619公顷,其中国家级保护区5568公顷,省级保护区1716公顷。
安全生产。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0人,比上年减少34人,其中,工伤事故死亡人数5人,与上年持平;火灾事故连续六年无死亡;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5人,比上年减少34人。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571起,比上年增加5945起,其中,工伤事故36起,比上年减少1起;火灾事故792起,比上年增加453起;交通事故8743起,比上年增加5493起。
十二、城乡建设
城乡规划。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意见》;完成了原各区镇总体规划、镇区控规以及所有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控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建成区面积47.4平方公里。
道路交通。绕城高速公路槟榔连接线实现通车,技工学校至华盛水泥厂道路改造、迎宾路、机场路拓宽改造、春光路改造、解放路改造地上部分等工程已完工。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430.31万平方米。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行政村通公交车率达到79%。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734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6138.8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车1850辆。
公共事业。全市年末供水管道678.59公里,排水管道593.53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0661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3500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0661吨。
注:
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三亚统计年鉴-2015》刊发数据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对三次产业划分进行了修订,将“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三个大类调入第三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