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04-23 韶关市统计局
韶关市统计局韶关调查队
 
2015年3月16日
 
201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抢抓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三大抓手”,着力加快我市绿色转型振兴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111.5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51.4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517.18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为12.9:40.6:4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8318元,增长8.7%,按平均汇率折算为6238美元。分区域看:韶关市区生产总值549.49亿元、增长9.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8.4%,人均生产总值5.4万元;县域生产总值586.69亿元、增长10%,占全市的51.6%,人均生产总值3.11万元。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12.79亿元、增长19.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8.19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9.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5.1%,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5.9%。民营经济增加值593.55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3.4%。
 
芙蓉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芙蓉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71.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为15.4%),增长9.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42.8亿元,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5.25万元。分片区看:武江片生产总值48.2亿元,增长14.8%(其中核心区40.6亿元、增长15%,核心区中的起步区13.3亿元、增长11.6%);浈江片42亿元,增长5.3%;曲江片72亿元,增长7.9%;乳源片9.1亿元,增长12.7%。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71736元/人(按2010年不变价计),比上年提高8.9%。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韶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在八大类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4%、烟酒价格下降0.1%、衣着类价格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5%、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0.8%。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2.9%。
 
就业持续增加。年末从业人员144.13万人,增加0.3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58.66万人,减少0.58万人;第二产业32.54万人,增加0.2万人;第三产业52.93万人,增加0.73万人。据工商部门统计,年末工商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从业人员31.67万人,增加2.6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8万人,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1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2%,上升0.07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98亿元,增长14.4%。其中税收收入54.09亿元,增长15.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6.57亿元,增长17.8%。其中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1.8%。
 
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资源能源约束加大,污染防控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农业
 
农业发展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2亿元,增长4%。其中:农业增长4.6%,林业增长5.5%,畜牧业增长1%,渔业增长4.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5.58万亩,下降0.02%;甘蔗种植面积7.83万亩,下降2.8%;油料种植面积68.48万亩,增长1.9%;烟叶种植面积20.29万亩,下降2.6%;蔬菜种植面积134.85万亩,增长5.8%。
 
农村用电量4.8亿千瓦时,增长11.3%;化肥施用量(折纯)11.9万吨,增长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374.96亿元,增长1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3个、比上年底增加6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47.95亿元、增长13.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57.72亿元,增长5.1%。股份制工业224.20亿元,增长16.2%;民营工业139.93亿元,增长25%;外商及港澳台工业54.59亿元,增长11.3%。轻工业增加值114.32亿元,增长14.1%;重工业增加值233.63亿元,增长13.2%。年末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1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75亿元,增长27.7%。
 
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211.4亿元、增长1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8%。其中:制药工业增长34.1%,钢铁工业增长23%,机械工业增长19.8%,玩具工业增长11.3%,电力工业增长6%,烟草工业增长5.5%,有色金属工业下降0.9%。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4.98亿元,增长20.4%。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12.79亿元,增长19.5%。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1.66亿元,增长18%。
 
优势传统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11.1%。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29.2%,金属制品业增长18.6%,建筑材料业增长14.7%,家具制造业增长9.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贡献率13.1%,资产保值增值率108.1%,资产负债率64.4%,成本费用利润率5.3%。主营业务收入1200.38亿元,增长8.9%。利税总额142.01亿元,增长3.9%。利润总额58.34亿元、下降7.5%,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19.07亿元、增加1.1倍。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长5.8%,年末资质等级建筑企业94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7.8亿元、增长2.1%,实现利润6.1亿元、下降33%,利税总额15.6亿元、下降8.8%,房屋施工面积1090万平方米、下降4.8%,房屋竣工面积482.9万平方米、下降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6.7亿元,增长18.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271.1亿元,增长12%;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32.7亿元,下降23.2%;民营经济投资443亿元,增长1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7.7亿元,下降12.1%;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完成投资284.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14.5亿元、增长10.9%,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9.4亿元、下降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