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5-04-08 邵阳市统计局
 
证券交易活跃。年内在邵4家证券营业部新开户数11610个,比上年增长93.21%,股民保证金9.63亿元,增长103.64%,年内交易量1197.58亿元,增长88.92%,股票买入量600.17亿,增长88.01%,卖出量597.41亿,增长89.83%。
 
保险业务发展稳定。年末全市共有25家保险公司,其中财险9家,寿险16家。全市保费收入合计4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76亿元,增长25.3%,人身险保费收入30.56亿元,增长12%。保险密度600.15元/人,比上年上升57.15元/人,保险深度3.43%,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年完成各项保险赔付金额达15.62亿元,增长17.7%,其中财产险赔付额6.68亿元,增长18.9%,人身险赔付额8.94亿元,增长16.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趋于协调。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81万人,与上年持平,在校生2.76万人,毕业生0.7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55万人,增长9%,在校生7.13万人,毕业生2.1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04万人,下降1.7%,在校生11.89万人,毕业生3.58万人。初中和小学共招生19.38万人,下降7.2%,在校生89.56万人,毕业生17.6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04万人,在校生0.1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41万人,增长6.3%。各类民办学校72所,在校学生9.0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
 
科技创新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279家,比上年增加82家,其中省厅认定的高新企业55家。全部高新企业实现产值661亿元,比上年增长22%,增加值185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1657件,比上年增加121件,增长7.9%,其中发明专利243件,增长29.3%,专利授权量988件,增长24.7%。签订技术合同60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0.7亿元。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1864万元,增长19.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纪念馆9个。有线电视用户68万户,比上年增加1.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实现增加值56.8亿元,占GDP的4.5%。送戏下乡”演出583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6万场次,为5542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240万册,洞口“棕包脑”、新邵孙氏正骨术和隆回滩头手工抄纸技艺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医疗卫生不断改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073个,比上年增加190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86个,拥有床位总数3万张,比上年增长16.3%,卫生技术人员2.71万人,增长7.1%,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9万人,注册护士0.99万人,增长5.3%。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196余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209万人次,建成体育健身工程215套、室外健身路径工程22个,邵阳健儿在省以上竞赛中获金牌40块,其中国家级金牌2块。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工作加强。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818.98万人,比上年增加13.04万人。全市常住人口721.9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74.66万人,女性人口347.28万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288.18万人和433.7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9.92%,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75.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5%。年内出生人口11.1万人,出生率13.79‰,死亡人口5.91万人,死亡率7.35‰,自然增长率5.19‰。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对象达到25075人,发放奖励扶助金2417万元,分别增长14.4%和18.4%,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达到1723人,发放扶助金444万元,增长18.42%和100%。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5元,比上年增长10.7%,恩格尔系数为36.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增长9.6%,人均消费支出11645元,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6元,增长12.3%,其中工资性收入3658元,家庭经营纯收入3744元,人均消费支出6380元。
 
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3.00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0.0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52万人,增加0.0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52.6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4.7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49.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为33.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7万人。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耕地面积趋于稳定。全市耕地面积439.81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337.58千公顷,旱地面积102.23千公顷。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55.4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24.2千公顷,绝收面积29.4千公顷。
 
水利资源保障充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10.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1537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387.0毫米,年末水库蓄水量7.3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0.85亿立方米;全年用水总量27.05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370立方米。
 
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95.5%,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7%,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全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为99777吨和23608吨,化学需氧量相比2013年增加821吨,二氧化硫相比上年削减93吨,削减率为0.3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2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120平方公里,城市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生态文明持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60.48%,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三边三区三年”绿色行动深入推进,植树造林39.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完成投资2.1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市区绿地率达到31.46%,绿化覆盖率达到35.12%,人均公园绿地达8.78平方米。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79起,比上年增加30起,死亡人数80人,增长2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6人,与上年持平;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2人,与上年持平;煤矿死亡人数6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70起,下降9.2%,死亡79人,下降24.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1人,下降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