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市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有优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4.6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82.22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4.78亿元,增长13.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17498元,比上年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5:38.9:38.6调整为21.8:38.2:40.0,三产业比重提升了1.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2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GDP的比重为65.5%。
财政收入增速稳定。全市财政总收入1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33.03亿元,增长16.1%,增速高出全市3.9个百分点。全市一般预算收入79.73亿元,增长17%,其中税收收入40.47亿元,增长16.2%;非税收入39.26亿元,增长17.8%。全市上划中央收入28.94亿元,增长0.02%,上划省级收入8.30亿元,增长15.5%。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4.6%,相较上年,下降明显。全市一般预算支出342.50亿元,增长12.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22亿元,增长8.2%,医疗卫生支出37.57亿元,增长18.6%,节能环保支出6.39亿元,增长0.4%,农林水事务支出40.35亿元,减少5.0%。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GDP的比重为32.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税金21.36亿元,减少2.1%;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05家,比上年增加36家,其中过20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11家,过5亿元60家;工业招商引资完成142.12亿元,增长14.4%;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45.4%;全社会用电量69.21亿千瓦时,增长2.5%,其中工业用电量39.90亿千瓦时,增长4.5%。
民生建设成效显着。全市29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1万人,为省定任务的100%,农村公路建设642.4公里,为省定任务的102.6%,农村危房改造16164户,为省定任务的161.6%。城市、农村低保月救助标准分别达330元和165元,比上年提高35.5%和48.9%,抢救性康复贫困残疾儿童288户,为省定任务的106.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623万人,比上年增加8.4万人,参合率到达98.3%,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9.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2.4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可比价)。种植业完成产值215.18亿元,增长3.8%,粮食产量达到321.14万吨,比上年增长2.9%,油料总产量16.07万吨,增长4.6%,烟叶产量1.41万吨,减少3.0%,水果总产量77.90万吨,增长3.7%。畜
牧业完成产值143.71亿元,增长5.9%,年内出栏生猪984.66万头,增长3.0%,牛出栏35.37万头,增加15.0%,羊出栏49.51万头,增加8.5%。肉类总产量81.56万吨,增长4%,禽蛋产量1.84万吨,增长2.0%,牛奶产量4.58万吨,增长7.2%。林业完成产值16.72亿元,增长7%。渔业完成产值11.34亿元,增长6.3%,水产品总产量10.60万吨,增长3.4%。
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用电量10.7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2%。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3.21万千瓦,增长4.4%。改扩建农村校舍60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公办幼儿园29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55所,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添置学生床位53190个,薄弱学校基本配齐标准桌椅。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38.21万人;全年投入专项资金3.7亿元,增长32.1%,年末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7.8万人。
现代农业活力倍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6万亩,新增1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4321家,实现销售收入423.53亿元,增长18.40%,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41家,比上年增加12家。新增国家五星级农庄1家、农业产业化企业20家、农产品基地9.8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310.5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8.5%,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3.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工业持续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14.8%(现价),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产值增长14.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7.8%,股份制企业增长12.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19.1%;大中型企业增长7.8%;轻工业增长15.7%,重工业增长8.6%;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
优势行业较快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1.25亿元,减少0.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67亿元,增长17.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1.14亿元,增长4.3%,汽车制造业14.05亿元,下降9.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4.31亿元,增长27.1%,农副食品加工业37.64亿元,增长15.5%。
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180.09万吨,下降55.7%;发电量91.34亿千瓦时,增长0.16%;饮料酒14143万升,增长31.3%;轻革338.33万平方米,减少5.5%;人造板234.24万立方米,增长19.1%;水泥1009.80万吨,增长8.8%;蓄电池33039万伏安时,增长4.1%;发电设备17.93万千瓦,增长58.2%;钢材6.40万吨,增长21.2%;改装汽车7300辆,下降17.4%;机制纸及纸板68.28万吨,下降13.5%。
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净利润61.71亿元,增长11.2%,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5311万元,比上年下降67%,亏损面2.60%,上升0.2个百分点,利税总额133.38亿元,增长9.3%;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432.03%,比上年提升12.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8.17%,出口交货值113.56亿元,增长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