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全市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8万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1%;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7.8万人,创业培训3.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4.3万人;建成大学生创业园19个,培育创业企业5100余家。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4.26万人(含参保离退休人员)、156.71万人(含参保退休人员)和85.7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6.06万人、3.76万人和2.57万人。社保卡持卡人数310万人,社保基金收支总额363亿元,主要险种参保覆盖率均超过95%,新农合参合率100%。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房6926套,建成7914套,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全年新增经济适用房面积22.09万平方米,公租房21.96万平方米。
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305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达5.67万张,收养3.65万人。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2个、城市小型托老所12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54个、妇女儿童之家100个。全年发行福利彩票7.47亿元,募集社会福利资金0.84亿元,接受社会各界捐赠0.60亿元。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慈善救助,全市全社会救助总人数36.21万人次。全市有10.10万户、19.72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53万户、3.09万人;农村低保对象8.57万户、16.63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8元和320元,“三无”老人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23元。市级大病保险制度和大重病患者长效补助机制基本建立。
十三、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生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年末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17万公顷。深入实施“天更蓝”等五大行动计划,完成77项大气污染防治年度重点工程,淘汰4.1万辆老旧机动车,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秸秆还田637万亩,综合利用率达89%。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238天,比上年增加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12.6%。投资13.5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全市污水处理率89%,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76.6%,南水北调国控断面实现稳定达标。“二次进军荒山”计划全面完成,经省级部门认定全市新增造林9.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2.2%;市区新增绿地110公顷,300亩以上大型开放式园林达到27个,人均公园绿地超过1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顺利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按照国家过剩产能化解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依法关停小钢铁企业55家,整合替代城区热电企业3家。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4.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6.9%,完成落后产能淘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省定任务,入围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十四、城乡建设与社会治安
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八大类258项城建重点工程开工232项,竣工116项,开工率90%。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三环西路和三环北路高架快速路、观音机场二期、徐明高速开工建设,郑徐客运专线建设、徐宿淮盐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徐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心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二期、新城区“四轴一片”等重点片区开发,以及八里家具博览中心、淮海文博园二期、铜山万达广场、徐州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扎实推进。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52个,总面积1005万平方米,是前三年改造总量的1.5倍。
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形成。5县(市)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推进,累计完成征迁面积9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700万平方米。30个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规划全面完成。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4103个,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59个、新农村示范村51个。
平安徐州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108家,专职律师1333人。各类案件诉讼代理4.81万件,其中民事案件2.99万件、刑事案件0.43万件、经济案件1.38万件、行政诉讼43件。全市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268个,调解人员1.35万人,调解纠纷总量4.56万件,调处成功4.53万件,成功率99.4%。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22.4%。全年发生各类事故946起,死亡382人,比上年分别下降1.1%和2.6%,其中交通事故913起,死亡348人。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273起,死亡181人。火灾2312起,死亡14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8人,比上年下降10.2%。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13年始三次产业结构划分口径有调整,与往年不可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