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表4:2014年各类学校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
单位:人
科技事业得到发展。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988人,其中38133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149项,共验收鉴定科技成果和重点新产品115项,通过登记的省级科技成果101项。共受理技术合同登记47项,合同成交金额1.96亿元;专利申请2856件,争取科技经费10018万元。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1个。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187个,提前一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有“三厅”以上数字影院。年末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89.7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78.96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1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35%。全省首部现代题材戏曲电影《阳台上的野菊花》成功首映并投放市场,原创廉政微电影《生日》获得第二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医院40所,街道、农村卫生院181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1683张,其中医院病床12251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9587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11196人,注册护士8222人。专科疾病机构11所,人员314人,妇幼保健机构11所,人员898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所,人员463人,卫生监督机构11所,人员200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再创佳绩,获金牌100枚、银牌57枚、铜牌72枚,获奖牌数居全省设区市第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年末常住人口549.3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8%。全年出生人口7.29万人,出生率13.28‰;死亡人口3.42万人,死亡率6.23‰;自然增长率7.05‰,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26元,分别增长10%和11.6%。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4.6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6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0.1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6平方米。
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民生支出力度加大。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46.71亿元,民生支出依然是支出保障的重点。就业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6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人口7.91万人。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6.16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424.05万人,参合率达到98.4%。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7522套,完成投资41.85亿元;开工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19801套,完成投资3.92亿元。
十三、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902.81万吨标准煤,增长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86.2万吨标准煤,增长4.91%,低于增加值增速7.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量90.66亿千瓦时,增长5.86%,原煤消费量1375.87万吨,增长4.62%,二次能源加工转换平均效率达55.75%。据初步核算,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0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66%。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环境监测站10个。主要污染物排放均不同程度削减,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比上年削减5.32%,化学需氧量削减9.6%,氨氮削减13.11%,氮氧化物削减13.74%。全市10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开工建设,宜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奉新工业园区3个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营。宜春中心城区和10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得到保护,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达100%。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年快报数据。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3、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
5、邮电业务总量和邮政业务总量口径均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总量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