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05-03 黄山市统计局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统筹谋划下,全市上下凝神聚力,积极应对,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以“十大战略支点”为主要抓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发展,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50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34.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37305元,按平均汇率计算,达6073美元。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0:46.3:42.7调整为10.7∶46.2∶43.1。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49.9%和44.3%。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1%。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涨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上涨2.1%。食品价格上涨3.8%,涨幅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工业品出厂价格与上年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2%。
 
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3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9%;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推进,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突出“人才强市”战略,全市新培养技师193人、高级工1958人,职业技能鉴定1.75万人。
 
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认真编制政府及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完成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衔接落实工作。“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建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稳步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登记各类企业增长25%。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任务。古民居流转改革有序推进。深入推进林权流转改革,江南林权交易所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的林权交易平台。全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是:部分指标未实现预期目标,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和政府投资影响,增速降幅比较大;实体经济不强、产业支撑不足、财政收入质量不高,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部分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深山区、库区、老区群众生活依然困难,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生态保护、防灾抗灾、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等问题尚待有效解决。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林牧渔增加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4.2%。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9.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1%,其中: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5.2千公顷,增长0.1%。在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4.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2%;油料种植面积27.0千公顷,下降1.0%;中草药材种植面积5.9千公顷,增长0.6%;蔬菜种植面积23.2千公顷,增长1.3%。
 
全年茶叶产量3.3吨,比上年增长5.8%(农委提供);粮食34.7万吨,增长3.7%;油料4.0万吨,下降6.6%;中草药材9012吨,增长1.0%;棉花546吨,增长6.4%;园林水果6.4万吨,增长10.2%;蔬菜40.2万吨,下降0.4%。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76.8万头,同比增长8.8%;全年生猪出栏96.4万头,增长0.9%;肉类总产量9.0万吨,下降0.8%;禽蛋2.2万吨,增长1.9%;牛奶产量5230吨,增长4.1%;蚕茧4370吨,下降8.7%,水产品1.7万吨,下降0.7%。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农用拖拉机1.62万台,农用运输车3197辆;机耕作业面积96.7千公顷,增长52.1%,机播作业面积6.4千公顷,增长87.9%,机收作业面积35.9千公顷,增长27.8%。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9万吨,比上年下降1.8%;农村用电量22.9亿千瓦时,增长2.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02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7.73千公顷。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6家,比上年增加11家;实现产值189.2亿元,增长8.5%,其中:省级龙头企业产值35.1亿元,增长9.0%。年末拥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57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6个安徽名牌产品。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57家,累计达1487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1户,比上年净增2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58.0亿元,增长0.8%,重工业72.7亿元,增长18.6%;从大中小型企业看,大中型工业企业23.6亿元,增长2.9%,小微型工业企业107.1亿元,增长11.8%。
 
全市3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实现增长,16个行业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总量列前五位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工业累计增加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4.4亿元,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12.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精制茶增长39.6%;纱、布、蚕丝分别增长16.8%、17.1%、5.7%;人造板增长27.5%,初级形态塑料增长12.4%、塑料制品增长123.0%;钢化玻璃增长17.5%;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分别增长148.6%、362.5%,滚动轴承、电动机分别增长13.7%、18.0%,电力电缆增长15.1%;蓄电池、电光源分别增长23.1%、6.8%;电子元件增长17.8%和16.4%;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增长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