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10万人,在校生16.78万人,毕业生5.02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38万人,在校生1.14万人,毕业生0.3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90万人,在校生12.76万人,毕业生5.09万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全市共有幼儿园841所,在园幼儿39.91万人;小学924所,在校学生84.10万人;初中242所,在校学生22.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9%,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均达到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21个、美术馆1个,共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316.28万册、电子图书藏量594.78万册。共有电影放映单位28家、广播电台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电视台8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264.79万户,较上年下降2.4%,有线电视入户率95.3%。全年报纸出版1.03亿份,期刊杂志出版25.69万册,图书出版7016.31万册。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0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3个,三级医院达到16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妇幼保健机构1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7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4.46万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5.56张,较上年增长4.3%。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1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02万人,注册护士2.14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65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891人。完成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城乡基本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乡镇卫生院159个,床位9998张,卫生技术人员1.0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深入开展,徐州跻身省体育强市。2015年,徐州体育健儿在14个项次国际比赛中获得9金、1银、4铜;在19个项次全国比赛中获得12金、5银、2铜。2人被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11人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年末全市共有47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12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参加省级注册运动员2042名,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1名运动员。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
生态修复有力有效。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红线区保护规划编制实施,“五大行动计划”成效显着。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17万公顷。林木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到32.6%和43.6%。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扎实开展,市区PM2.5浓度较上年下降3.0%,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34天,占全年的64.1%。水环境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达79.0%,重点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成运行,市区(含贾汪、铜山)生活垃圾全面实行无害化处理,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提升到95.0%。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全市严格按照国家过剩产能化解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完成省定任务。获批“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
安全生产形势良好。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继续实现“双下降”。全年发生各类事故944起,死亡376人,比上年分别下降0.2%和1.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71人,比上年下降7.8%。
十二、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适度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28.70万人,较上年增长0.5%。分性别看,男性533.06万人,女性495.6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55:100;分城乡看,城镇人口591.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5%,乡村人口437.46万人,占比为42.5%。全年出生人口为15.20万人,出生率为14.8‰;死亡5.92万人,死亡率为5.8‰。全年人口自然增长9.2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9‰。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为180.43万人,占总人口的17.5%,较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866.90万人,比上年增加4.07万人,增长0.5%。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根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25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9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2元,增长9.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74元,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43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73元,增长9.6%。
图5.2010-2015徐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
图6.2010-2015徐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
注:2010-2013年为人均纯收入。
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8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6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1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16万人,较上年下降1.0%,登记失业率为1.89%,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6.48万人和318.03万人,较上年分别增长2.0%和0.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7%,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41.72万人和156.10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7.0%,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58元和380元,18.35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实施医疗救助37.59万人次,支出救助金1.99亿元。年末各类养老机构达255家,养老床位5.46万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2.7张。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实际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573套,完成目标任务的160.8%,基本建成2895套,完成目标任务的115.8%;实际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73套,完成目标任务的128.6%,基本建成3382套,完成目标任务的105.0%。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67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