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0.91亿元,增长12.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95亿元,增长12.6%,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9.2%。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43.61亿元,增长14.0%。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96亿元,增长8.6%。分城乡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1.75亿元,增长12.1%;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17亿元,增长12.9%。以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迅猛。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4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1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家。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等知名电商平台相继落地建成,黄冈馆、大别山创业中心、小池中部商贸物流园、红安新型产业园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功能完善的电子商务聚集区正发挥辐射效应。
六、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总额65032万美元,增长6.3%。其中,出口57627万美元,增长7.9%;进口7405万美元,下降4.7%。新批外资企业13家。合同外资金额27501万美元,增长27.3%。实际利用外资10357万美元,增长19.2%。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31.83亿元,增长1.2%。公路总里程2.87万公里,桥梁4110座。行政村通畅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100%。货运量10569万吨,货物周转量354.94亿吨公里,客运量10200万人,旅客周转量51.67亿人公里。
邮电业务总量33.2亿元,其中邮政5.5亿元,电信27.7亿元。全市邮政营业网点151处,快递网点581处,信筒(箱)206个,函件63.1万件,快递974.79万件(出口量),报刊期发数44.72万份,报刊发行累计7471.27万份。邮政邮路总长度3574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30443.4公里。
接待游客20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1.6亿元。创建旅游强县4个、旅游名镇3个、旅游名村14个,AAAA级景区达到14家,AAA级景区发展到25家,A级景区总数达到48家,星级宾馆(饭店)41家,其中四星级6家、三星级28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口径财政收入270.44亿元,增长13.8%。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6.54亿元,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82亿元,增长17.5%;税收收入75.35亿元,比上年增加10.65亿元,增长16.5%。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66.8%,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621.84亿元,增长35.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3.44亿元,增长16.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8亿元,增长0.9%;教育支出83.42亿元,增长1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0.09亿元,增长33.3%;医疗卫生支出44.65亿元,增长27.1%;节能环保支出9.32亿元,增长19.1%;农林水利事务支出51.83亿元,增长7.0%。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2323.87亿元,各项贷款991.31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20.97亿元,增长16.4%,当年新增326.8亿元,比上年多增52.6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91.08亿元,增长22.2%;当年新增贷款179.98亿元,比上年多增23.09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盈利30.15亿元,比上年多盈利1.64亿元,增长5.8%。
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0.58亿元,增长10.3%;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27.75亿元,增长24%。
大别山金融工程取得新成果。交通银行、武汉农商行黄冈分行开业运营,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湖北银行黄冈分行获批筹建。农商行、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大别山·黄冈板块”成为“新三板”全国第一个地市级板块,挂牌企业12家,新增10家;“四板”挂牌企业153家(含科技板),新增93家,在全省均仅次于武汉。设立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黄冈分中心,湖北产权交易中心黄冈分中心。市县两级再次全部通过省“金融信用市县”验收。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幼儿园901所,在园幼儿18.43万人;小学709所,在校学生43.19万人;普通中学302所,在校学生28.0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7所,在校学生4.29万人;大学(含成人高校)4所,在校(含在籍)大学生4.08万人。投入资金重点改善了36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小学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初中义务教育巩固率9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2%。
高新企业达到138家,比上年增加39家,高新产品达到472个,比上年增加56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0.46亿元,可比增速8.3%。1家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企业进入2015年度“中国企业500强”,29家企业成为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着名商标23个。
全市新认定省级高新区1家,新认定省级研发平台10家,其中: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新认定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市级孵化基地12个,入驻创业企业476家,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130个。全市5人被评为全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747人,共认定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家(其中2015年新认定1家),创建农村信息服务创新示范区2个,选聘国家“三区”人才62名到大别山区6个县市开展科技服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239项,新品种217个,创办合作社或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60个,市级科技开发推广机构5个,县级科技开发推广机构12个。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全市全年引进转化科技成果89项,企业登记科技成果78项,申请专利2456件(其中发明专利913项),授权专利1315件。评出2014年度市级科学技术奖励项目57项(其中科技型企业创新奖5项,科学技术奖52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6.8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建有文化馆11个,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群艺馆1个,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0.6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2个,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藏书总数为206.6万册,文博单位22个,总建筑面积7.09万平方米,文物藏品总计14.91万件。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家,城关电影院13家;县级以上新华书店11个。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数字电视实现整体转换。广播覆盖率98.44%,电视覆盖率98.53%。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已建成标准农家书屋4388个,乡镇文化站129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