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新优势逐步集聚,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全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一、综合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27.72万人,户籍人口893.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6489人,下降22.3%,合法生育率94.7%,人口自然增长率4.02‰,出生人口性别比106.4。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17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一、二、三、四季度GDP累计分别增长8%、8%、8.2%、8.3%,呈现平稳向好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5.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490.8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2224.6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占比为8.8∶48.2∶43。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52.2%和43.7%,分别拉动GDP增长0.34、4.33和3.6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55824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8597美元),增长8%。
2015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243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197.9亿元,坊子区138.1亿元,奎文区239.6亿元,青州市578.8亿元,诸城市746.5亿元,寿光市806.9亿元,安丘市286.6亿元,高密市586.6亿元,昌邑市376.2亿元,临朐县244亿元,昌乐县27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59.6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290.4亿元,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26.5亿元。
区域发展稳步推进。截至2015年底,在提升市区方面投资232.9亿元,项目开工率达到82.9%,逐步形成“两廊两核四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两河开发成效初显,两河流域共建成湿地公园20处、面积73万亩,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8个,26万农村居民实现生活社区化。滨海海洋新区建设加快推进,首条外贸航线“潍坊-釜山”航线开通,是潍坊港开通的第一条国际航线。跨渤海湾的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航线开通,成为连通华东至东北、欧洲的绿色低碳物流大通道。潍坊渔港开港运营,结束我市无外海渔港的历史。
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户数64.8万户,增长23.8%,注册资本(金)6484.9亿元,增长33.8%。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42357户,同比增长60.4%,总量达到13.7万户,增长38.8%。新型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2760户,家庭农场6162户,农村(社区)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4764户,农民专业合作联社332户。
非公有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全市非公有经济户数63.7万户,从业人员542.6万人,注册资金5150.5亿元。全市非公有经济增加值3031.7亿元,增长8.8%,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2728.3亿元,增长9%。
就业工作成效显着。实现新增就业人员22.5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3%的较低水平,城乡就业连续12年实现“双十万”目标。
物价水平小幅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涨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类价格分别上涨1.3%和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2.8%、1%、1%、0.8%和0.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8%。工业生产者购进和出厂价格分别下降3.6%和3.3%。
财政预算圆满完成,收支结构更趋优化。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4.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9%,增长12.6%。其中,税收收入389.4亿元,增长9.5%,剔除转列基金因素后,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2.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1%,增长16%。在支出安排上,统筹财力向民生倾斜,全年民生支出达到4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9%,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农业
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总体平稳。据抽样调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85.1万亩,减少1%,全年粮食总产量456万吨,减少1.8%;棉花产量2.5万吨,减少30.5%;油料产量20万吨,减少6.1%;烤烟产量2.5万吨,减少9.7%;蔬菜产量1235.9万吨,增长3%;水果产量80.8万吨,减少7.9%。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造林31.6万亩,四旁植树2816万株,中幼林抚育45万亩,育苗28.7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589.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79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35.5%。
畜牧业生产增势放缓。全市肉类总产量133.8万吨,减少4.6%;禽蛋产量25.7万吨,增长3.6%;奶类产量25万吨,减少3.5%;大牲畜年末存栏35.8万头,减少5.6%;生猪年末存栏424万头,减少9.6%;家禽年末存栏10618.5万只,减少4.4%;生猪出栏806.3万头,减少4.5%;家禽出栏43380.6万只,减少6.3%。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49.6亿元,按可比价增长9.2%。水产品总产量60.1万吨,增长0.2%。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80万千瓦,增长0.6%;联合收获机24884台,增长2.1%。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964万亩,机播面积1492万亩,机收面积1356万亩,机耕水平、机播水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5%、89.6%和81.5%,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0.7%。
抗旱应急调水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投入资金12.1亿元开展抗旱,调引黄河水、长江水2.3亿立方米,保障了中心城区供水安全和北部农田灌溉。引黄入白工程于7月13日调试通水,引黄入峡工程于11月6日将黄河水调入峡山水库,两工程年可实现年调水量2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48家,工业增加值增长8.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减少1.3%,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4.5%。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增加值增长8.2%,轻工业增加值增长8.7%。2015年,全市统计范围内的221种主要产品中,有141种主要产品生产量同比增加或持平,占63.8%。大型拖拉机、初级形态塑料、子午线轮胎外胎等产品增幅30%以上,其中,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等增速超过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