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05-31 永州市统计局
永州市统计局
 
2016年3月25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克服经济下行等困难,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着力提升发展软实力,实现了“十二五”完美收官,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8.17亿元,增长9%,GDP总量是2010年的1.85倍,5年年均增长10.5%,经济总量排全省第8位。2015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08.5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518.02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591.58亿元、增长11.4%。按常住人口计算,201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222元,同比增长8%,比2010年增加11369元,年均增长9.5%。6个县区地方生产总值上百亿元,比2010年增加3个。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21.7:37.7:40.6调整为21.8:36.5:41.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2%、39.3%、52.5%,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4、3.54、4.7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13.47亿元、增长10.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31.14亿元,增长1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2.48亿元、增长14.7%;上划中央税收29.82亿元、增长18.8%;上划省级税收8.84亿元、增长15.1%。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地方税收收入54.99亿元、增长16.8%,非税收入37.49亿元、增长11.8%。全市税收收入比重71.4%,比2014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0亿元、增长17.7%,其中住房保障支出22.72亿元、增长25%,农林水事务支出58.73亿元、增长20.3%,医疗卫生支出39.47亿元、增长1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44亿元,增长16.4%。2015年底,全市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县区由2010年的2个增加到9个,5个县区突破10亿元。全市人均财政收入2415元,比2010年增加1385元。
 
“三化”进程成效显着。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37.34亿元、增长9.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8%。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01.13亿元、增长3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0.6%,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4.2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0.1平方公里,人口63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4300家,国家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市级龙头企业221家,新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6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17%,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6家。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着名商标12个,“三品一标”产品75个。
 
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0.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3%,烟酒类价格上涨2.3%,衣着类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1%,居住类价格下降0.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9%。
 
全面小康稳步推进。全市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84.6%,提高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实现程度达77%,提升6.1个百分点;民主法制实现程度达86.6%,提升2.8个百分点;文化建设实现程度达82.7%,提升8.8个百分点;人民生活实现程度达到94.3%,提升0.7个百分点;资源环境实现程度达80%,提升3.9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发展势头较好。201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34亿元、增长3.9%;实现增加值312.87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16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林业增加值35.94亿元、增长8%;牧业增加值88.76亿元、增长3.4%;渔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11%。粮食种植面积560.18千公顷、增长1%,产量321.9万吨、增长1.6%;蔬菜种植面积196.09千公顷、增长5.3%,产量604.38万吨、增长8.9%;油料种植面积91.02千公顷、增长1.7%,产量16.5万吨、增长5.2%;烤烟种植面积18.75千公顷、下降2%,产量4.1万吨、增长0.1%。全年生猪出栏853.98万头、下降0.4%,牛出栏28.99万头、增长3.9%,羊出栏71.27万头、增长3.7%。猪、牛、羊肉产量6.53万吨、增长10%,禽蛋产量6.11万吨、增长3.4%,水产品产量19.73万吨、增长7.2%。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全年完成水利项目投资29.5亿元。投资1.97亿元完成4座中型、17座小一型和92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资1.19亿元完成10个中小河流治理及“四水”治理项目建设任务。投资3.53亿元完成“五小水利”工程8595处。投资1.6亿元完成8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任务。投资4.04亿元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81处,新解决83.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全市拥有农业机械96万台(套)、增长3%;总动力580万千瓦、增长2%。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8%,提高1.7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2%,提高2.4个百分点。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到位11021万元,补贴机具33021台(套),受益农户20383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03家,纳入省财政扶持的给予累加补贴的现代农机合作社84家,购置农业机械7866台,承租、流转田地21.3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缓中趋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0.16亿元、增长10.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一位。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159.6亿元、增长9.1%,重工业170.56亿元、增长11%。按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61.03亿元、增长5.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61亿元、下降2.7%,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31.56亿元、增长1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7.27亿元、增长10.5%,股份合作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分别增长6%、2.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4家,新增127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20家,过10亿元企业6家。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完成增加值247.56亿元、增长15%。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7.83%,回落1.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08.89亿元、增长16.3%,实现利润34.87亿元、下降6.5%,实现利税114.46亿元、增长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