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8-03-12 天津市统计局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速。南疆27#通用码头和大港、高沙岭、北塘港区口岸建设进展顺利,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二期对外开放,天津港新开7条集装箱航线。大北环铁路和西南环线开通运营,南港铁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地铁5、6号线实现区间试运行。截至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65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48公里。
 
“智慧天津”建设成效显著。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72万吉比特每秒,光纤入户覆盖能力1090万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加快发展,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正式启动,天津工业云具备对外服务能力,建成窄带物联网基站6000多个,基本实现城镇区域全覆盖。
 
公用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改造水气热旧管网100公里,解放南路和中新生态城海绵城市试点及17.7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建设。自来水供水总量9.17亿立方米,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454.55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9%,污水处理率92.5%,分别比上年提高1.8个和0.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805.59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9.68亿千瓦时。
 
房地产市场调整态势明显。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783.27亿元,下降11.2%。房地产开发投资2233.39亿元,下降2.9%。商品房销售面积1482.12万平方米,下降45.3%;销售额2272.30亿元,下降34.7%。全年存量房交易面积1010.4万平方米,下降44.8%;交易额1276.1亿元,下降42.3%。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和提升改造幼儿园106所。扎实推进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33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通过达标验收,完成第二批特色高中建设评估验收。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5所高校、1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滨海高新区成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1.20万家和420家,累计达到9.69万家和4228家。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11家,累计达4093家。新认定科技领军企业20家、产学研用创新联盟20家,新认定和支持“杀手锏”产品和重点新产品214项。全市备案市级众创空间154个,聚集创业团队超过5600个、创业企业超过3500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70万件;专利授权4.1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5844件;年末有效专利14.4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86万件。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家。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召开首届世界智能大会。全市19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7项。全年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300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7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64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2512项,合同成交额658亿元,增长9.3%;技术交易额497亿元,增长14.1%。
 
人才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发放人才“绿卡”4.36万张。在津院士38人,从国外引进人才13200人次。新建博士后工作站25个,年末博士后流动站77个、工作站252个,在站博士后1200余人。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街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公共图书馆免押金借阅服务。11家市属院团创新剧目节目20多部,创作推出《换了人间》《赶大营》等一批重点文艺作品。截至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4个,文化馆19个,博物馆65个,公共图书馆32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39个。全年摄制电影故事片18部。全年出版图书7476万册,期刊2997万册,报纸3.92亿份。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96万人已签约。实现医保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145家本市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机构范围。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5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73个。卫生机构床位6.8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6.4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0.0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11万人,注册护士3.82万人。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举办2017WTA天津公开赛、2017天津马拉松比赛等赛事,全年本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大赛上共夺得47枚金牌。新建116个多功能运动场地和946个健身园。建成侯台城市公园体育园和水上公园智能型健身步道、海河划艇运动基地和航空运动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举办大型健身赛事活动120余项,参与市民达200万人。
 
十三、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截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56.8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2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498.2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2.0%。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291.11万人,城镇化率为82.93%,与上年持平。常住人口出生率7.65‰,死亡率5.05‰,自然增长率2.6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49.99万人。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多措并举稳定就业,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应届大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全年新增就业48.95万人,增长0.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截至年末,全社会就业人口894.8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62.7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90.9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541.2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60.5%,首次超过六成。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制定并落实20项居民增收措施,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205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上调至277元。据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22元,增长8.7%。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841元,增长6.6%,其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食品烟酒支出分别增长18.1%、12.0%和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