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2018年2月27日
2017年,全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各项部署,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提质增效、稳中向好态势,转型发展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7267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6.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2925.1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34876.3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构成为6.7:45.3:48.0。人均生产总值72851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790美元。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8.3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8.1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0%,低于4%的全年控制目标。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涨幅较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6%,农村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0.7%;非食品价格上涨2.3%,食品价格下降1.7%,自2003年以来首次转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1.4%。工业生产者价格连降五年后首次转涨,出厂价格上涨5.5%,购进价格上涨7.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8%。
常住人口规模过亿。全年出生人口174.98万人,出生率17.54‰;死亡人口73.82万人,死亡率7.40‰;自然增长率10.14‰。年末常住人口10005.83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7.21%,15-64岁人口占68.80%,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99%。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58%,比上年末提高1.56个百分点。280万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市民待遇。
区域经济融合协调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33972.1亿元、968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6.0%。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30亿元、50亿元、70亿元、10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达到55个、29个、20个和8个。
二、改革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制定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两个10条意见,省管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2倍。非公有经济增加值42141.2亿元,增长7.3%。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36896.0亿元,增长7.2%。削减省级行政权力事项1082项。整合26项涉企证照事项,在“五证合一”基础上实现“三十一证合一”。省市县三级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体系逐步构建,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进展。完成175万吨生铁、527万吨粗钢、351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违法违规电解铝项目和“地条钢”清理整顿工作圆满完成。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3257.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920.8万平方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6%,比上年末降低0.2个百分点。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8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87.5元,比上年降低0.4元。基础设施投资99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5%,小麦播种面积增加0.4%,棉花播种面积减少37.5%。畜牧业中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大型规模养殖户成长壮大。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9万家,年营业额突破630亿元。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分别达到20个、3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达到42个。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82.0亿元,增长12.9%。
实体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6.8%,实现利润增长11.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3%,营业利润增长21.7%,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质量强省战略有序实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3.99,比上年提高0.69。年末有效注册商标72.3万件,比上年增长22.1%。其中,驰名商标711件,地理标志商标542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申请量增长2.1倍。共有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0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6个,有效期内山东名牌产品、山东省服务名牌、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分别达到1536个、543个、37个。
三、动能转换与创新
新经济规模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0.7%、80.2%、16.3%、3.0倍。软件业业务收入4933.1亿元,增长14.3%;软件业务出口16.1亿美元,增长10.9%。新登记市场主体149.6万户,比上年增长4.5%。其中,新登记“四新”经济企业增长37.2%。123家企业和研发单位落户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运营共享单车47万辆。
各类人才统筹发展。共有在鲁两院院士49人,“千人计划”专家20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60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97人,齐鲁首席技师1359人,高技能人才290.6万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专家66人。获得“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卡”人选402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3个,省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0个,山东省技工教育特色名校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