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8-05-09 莱芜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8.14亿元,比上年增长5.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3.33亿元,下降16.9%;地方单位完成投资644.81亿元,增长6.1%。从资金来源看,民间投资完成476.35亿元,增长0.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1.3%。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21.78亿元,增长42.6%;第二产业投资338.03亿元,下降7.6%;第三产业投资308.33亿元,增长21.1%。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上年2.4:57.6:40.0调整为3.3:50.6:46.1;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95.31亿元,下降0.3%;工业技改投资192.16亿元,增长10.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32.32亿元,增长28.5%。
 
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完成开发投资53.44亿元,增长13.2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6.66万平方米,增长84.2%。其中,住宅销售89.96万平方米,增长78.65%。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0.31亿元,增长100.71%,其中,住宅销售额45.81亿元,增长93.69%。房屋竣工面积51.51万平方米,增长79.66%。房屋施工面积488.11万平方米,增长23.26%。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130.1万平方米,增长22.18%。
 
五、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稳中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8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34.3亿元,增长9.2%;商品零售345.7亿元,增长9.3%。按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6.5亿元,增长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2.5亿元,增长10.8%。
 
商品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情况看,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粮油、食品类增长8.3%;饮料类增长7.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9%。发展及享受类商品消费增长较快,金银珠宝类增长23.2%;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4%;中西药品类增长16.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9.9%;家具类增长10.8%。网络销售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共实现交易额2.86亿元,同比增长579.2%。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07.11亿元,比上年下降5%。其中,进口36.75亿元,下降23.4%;出口70.36亿元,增长8.6%。从主要产品出口情况看,钢材6.93亿元,增长127.2%;纺织服装4.8亿元,增长2.6%;农产品出口37.14亿元,下降1.6%;机电产品出口9.6亿元,增长1.6%。与“一带一路”国家完成出口额35.22亿元,占全部出口额的50%。
 
外贸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57家,比上年增加53家。其中,进出口额过亿元的企业有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全市进出口市场达到167个国家和地区,新增16个。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达到8家,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达到5家。
 
国际经济深化合作。实际境外投资总额1237.3万元,外派劳务2591人,比上年增长6.6%。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个,签订合同外资2.60亿元,实际利用合同外资2.30亿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597.27公里,比上年增长4.37%。其中,高速公路140.28公里,一级公路198.95公里;二级公路42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04.7公里/百平方公里。公交营运车辆1456辆,新增18辆,营运线路162条,新增39条,营运线路3270公里,增长27.48%,营运出租汽车1600辆。全年公交运客总量5666万人次。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9.24亿元,比上年增长8.6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81亿元,增长5.29%;邮政业务收入2.42亿元,增长8.8%;快递业务收入0.87亿元,增长21.9%;快递业务总量735.94万件,增长27.4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79万户,下降6.36%。移动电话用户132.96万户,增长1.13%。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0.85万户,增长11.13%。
 
旅游业良好发展。全市拥有国家AAA级以上景区13处,国家AA级景区4处,全国、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特色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山东省旅游强乡镇6个,山东省特色旅游村14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17家,省级精品采摘园21家,省级开心农场2家,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147家,四星级精品民宿1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3%;实现旅游消费收入68.3亿元,增长13.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01亿元,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43.4亿元,增长18.68%,占全市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达77.49%,比上年提高4.3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8.77亿元,增长1.9%。全市民生支出67.23亿元,增长5.04%,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7%,比上年提高1.8百分点。其中,教育、社保就业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19.73亿元、11.57亿元和10.41亿元,分别增长3.92%、11.7%和3.54%。实现税收总收入85.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75%。其中,国税收入59.32亿元,增长35.37%;地税收入25.97亿元,增长18.5%。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8.7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48.17亿元,增长4.46%。其中,住户存款567.87亿元,增长5.42%;非金融企业存款212.16亿元,增长14.1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25.7亿元,增长9.7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58.35亿元,增长7.38%;中长期贷款余额207.31亿元,增长33.38%。
 
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共拥有保险机构31家,实现保费收入2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17亿元,增长8.07%;人身险保费收入22.65亿元,增长20.8%。各项赔付支出8.33亿元,增长0.8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21亿元,增长8.59%;人身险赔付支出5.11亿元,下降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