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运行质量持续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8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9.26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39.9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4:55.7:37.9。人均GDP达到65122元,比上年增长7.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9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336人,困难群体再就业59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低于控制目标0.4个百分点。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8%,消费品价格回落0.5%。从生产价格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从年初开始呈较快增长,涨幅逐月趋缓态势,全年分别上涨20.8%、20.3%,涨幅分别比上年扩大17.9和21.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58万户,日均新增43.4户,市场主体达9.71万户,比上年增长15.84%。其中,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316户,总量达到7.17万户,增长15.3%;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4516家,总量达到2.54万家,增长17.5%。个体私营新增注册资金237.5亿元,增长33.1%;新增就业5.59万人,增长2.4%。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5.48亿元,增长17.63%,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9.9%,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园区实力持续提升。全市六大重点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8.9%,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9.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05亿元,增长10.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4.21亿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415.01亿元,增长4.9%。
“十大产业”振兴提升成效显著。全市十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高于发展目标11.3个百分点;纳税总额29.51亿元,增长45.8%,高于发展目标31.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达到4个。
脱贫攻坚精准推进。全年投入中央、省、市三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939万元。扶贫产业项目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万人(次)。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103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超省下达计划数(9900人)4.1%。改造贫困户危房516户,比上年增长89%。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5.19%。其中,农业增加值42.93亿元,增长2.63%;林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18.57%;牧业增加值10.78亿元,增长10.98%;渔业增加值0.95亿元,增长7.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37.5%。
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59.26万亩,比上年增长4.36%,产量25.47万吨,增长10.8%;生姜播种7.42万亩,增长0.6%,产量25.09万吨,增长15%;大蒜播种14.63万亩,减少3.2%,产量20.37万吨,增长9.7%;油料播种12.57万亩,增长2.1%,产量2.41万吨,增长1.9%;烟草播种1.98万亩,减少3%,产量2748.58吨,减少0.5%;肉类总产量6.81万吨,增长7.6%;牛奶产量1914.89吨,增长6%;禽蛋产量3.3万吨,增长0.9%;水产品产量3539吨,较上年基本持平。
表1201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标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5.47
10.8
夏粮
3.51
-7.4
秋粮
21.95
14.4
棉花
0.3
-4.0
花生
2.41
1.9
水果
10.47
-4.3
蔬菜及食用菌
115.51
10.4
其中:生姜
25.09
15.0
大蒜
20.37
9.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0万元,补贴农民购置各类机具7600多台(件),累计培育和发展农机户3.28万户。争取省土地深松项目补贴资金105万元,土地深松补贴面积达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万亩。农业机械总值7.3亿元,增长5.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7.4万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59%,机电灌溉面积达28.87千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全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37.4千公顷,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0.7千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39.24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