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据文化、广播、卫生及体育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409651册,博物馆1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3%,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一千瓦以下电视发射和转播台14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7%。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15000户。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4个,共存档案141493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9个,床位4110张。其中医院36个,床位3635张;卫生院20个,床位292张;疗养院1个,床位150个。卫生技术人员5438人,其中医生2264人,护师、护士1809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7个,卫生技术人员478人。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97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7个,床位57张,卫生技术人员442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2001年参加全国第九届运动会,全国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全国短道速度滑冰小学生比赛,青少年越野滑雪和青少年冬季两项锦标赛等11次全国、全省大型比赛,我市运动员共夺得奖牌91枚,其中金牌40枚,银牌28枚和铜牌23枚。有1人2次打破1项全省青少年男子举重纪录。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速滑比赛中,我市有7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在全能比赛中,1人夺得男子500米第四,1500米第一,5000米第一,10000米第二,并夺得男子全能冠军,为我市、我省在九运会夺得1枚金牌。业余训练中心全年参加省级比赛、单项比赛5次,获得金牌35枚、银牌19枚、铜牌13枚,有1人2次打破省少年纪录。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4名。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据环保部门统计,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26人。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42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2个;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3个,总面积18917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30533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70658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87979公顷。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为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个,总投资1495万元。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全市255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8%实现了达标排放。已建成烟尘控制区73个,总面积106.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3个,总面积104.4平方公里。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83.3%,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7‰,人口死亡率为3.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6‰。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321800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198人,下降0.2%。其中农业人口193930人,占总人口的14.7%;非农业人口1110589人,占84%,未落户常住人口17281人,占1.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37852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87669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35532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和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0元,比上年增加359元,增长8%。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主要得益于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价格回升、牧业产品出售数量加大和外出劳务收入的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增长8.3%。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92000人,有246395名职工和87340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92865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据民政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农村敬老院7个,供养农村“五保”对象73人。国家办敬老院4所、个人办敬老院20所,供养或代养500人,其中“三无”对象150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80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0个。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64903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2.5万元,接受社会捐赠30万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37046万元,建成住宅53.68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8.6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3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均得到了改善。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为全口径,按地域原则统计。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