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5 佳木斯市统计局

佳木斯市统计局

2004年4月8日

2003年,全市各县(市)区、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政策机遇,着力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改善投融资环境,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积极化解“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旱灾等负面影响,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1、综合

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0.8亿元(全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0.3亿元,比上年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5.7亿元,比上年增长8.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物价小幅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1.7%,分类别看,食品、医疗保健及日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3.5%、5.5%和1.2%;烟酒及用品、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4.3%、0.7%、0.3%和0.4%。非食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提供公益就业岗位1300多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3万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2003年,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国企改革遇到的许多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非公有经济成份比重小,民营经济的拉动力不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财政刚性支出继续增大,财政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2、农业

2003年,全市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种植业与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遭受“非典”袭击,四十年一遇严重春旱及内涝、低温冷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采取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市场抓农业,围绕农民增收致富抓农业,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自救,使种植业的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由上年的77.2:18.6:4.2调整为74.3:21.3:4.4。特色食品和绿色食品种植业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7%和11.9%,比上年分别提高1.1和4.9个百分点。尽管粮食总产量因灾减产,但生产能力仍在156万吨以上。

绿色食品业继续稳定增长。年末全市绿色食品种植业认证个数达22个,比上年增加4个,增长22.2%,绿色食品播种面积71301公顷,比上年增加29970公顷,增长72.5%,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9%,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绿色食品业牵动农户7560户,比上年增加7000户,增长12.5倍。

植树造林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776公顷,比上年增长11.4%。

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全市牧业总产值达173974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农林牧业渔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24.6%上升到25.7%。奶牛存栏突破1万头,,达10839头,增长102.1%,肉、蛋、牛奶产量分别增长20.4%、17.7%和33.2%。

乡镇企业继续稳步发展。据市非国有经济管理服务局统计,全年全市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实缴税金2.3亿元,增长9.3%,净利润7.8亿元,增长7.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拥有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67975台,增长0.5%。化肥施用量(折存)78169吨,比上年增长12.2%。农村用电量25235万千瓦时,增长10.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8.92万亩,增长1.5%,节水灌溉面积98.30万亩,增长2.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27万亩,增长3.9%。

3、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工业领域继续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全部工业增加值362078万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128891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中省属工业完成增加值28218万元,比上年下降29.0%;地方工业完成增加100673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56452万元,比上年增长14.4%。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完成产值265478万元,增长6.2%;重工业完成产值390974万元,增长22.1%。新产品产值继续保持高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7481万元,比上年增长155.7%。

工业企业效益水平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0498万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利润总额-10106万元,比上年减亏2.1%,其中,中省属工业实现利润-11838万元,增亏13.2%;地方工业生产状况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地方工业实现利润1732万元,比上年增利12.7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3.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2.8%,上升0.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率为94.9%,上升4.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1.3%,上升3.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09次,比上年加快0.0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8%,上升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110元/人,提高0.7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5.0%,回落1.8个百分点。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95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9086万元,完成竣工产值108353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2.5万平方米,其中一次交验合格面积95.4万平方米。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实现投标承包工程个数达232个,占全部施工单位工程的比重达44.9%。

4、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需求持续增长。2003年,全市建设领域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大项目战略,加大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0%,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16364万元,增长14.4%,集体经济完成投资5660万元,增长219.3%,股份制经济完成投资43004万元,下降15.4%,私营和个体经济完成投资36041万元,增长345.8%;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9000万元,增长0.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0000万元,增长18.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0000万元,下降7.6%,其他投资完成30000万元,增长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