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伊春市统计局 2003年2月11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富民兴市”的战略目标,扎实工作,努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经济增长步伐加快。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33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是近五年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434万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416096万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298853万元,增长8.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464元,比上年增加528元。 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48.3:35.3调整为16.2:48.8:35。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0亿元,增长15.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3%,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76739万元,增长21.1%。其中,木材精深加工实现增加值134069万元,北药实现增加值16941万元,绿色食品实现增加值18849万元,生态旅游实现增加值68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39.9%、32.5%和95.1%。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7%,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制约着全市经济发展;规模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后劲的企业还不多;地方财政实力不强,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再就业压力大等。 二、农 业 2002年,我市农业坚持以农民和林业务农职工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从林区大农业出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山特产品、畜牧水产业及药材种植,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局面。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7023公顷,同比下降2.6%,蔬菜面积11850公顷,水果面积1212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5.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绿色食品加速发展。全市已有2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3个产品获得国际有机食品组织认证。 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5.8万吨,比上年增长7.2%。分品种看,四大粮食作物呈“二增二减”趋势,水稻20.4万吨,增长9.6%;玉米10.2万吨,增长22.4%;小麦0.8万吨,下降55.6%;大豆12.9万吨,下降2.2%。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继续深入实施,全市森工系统木材产量完成136.8万立方米,更新造林面积27.3万亩,森林抚育面积98万亩,其中,透光抚育50万亩,生产抚育48万亩。全市推行管护经营责任制的林场所192个,参加管护经营职工2.4万名,落实管护经营面积189.6万公顷。累计营造民有林32万亩,当年营造7.5万亩。实现退耕还林面积5.4万亩。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连续2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所占比重提高。全年畜牧业实现增加值38001万元,比上年增长17%。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5%,提高2.6个百分点。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渔业实现增加值2361万元。全年水产品产量2935吨,其中养殖产量2526吨。渔业继续实施退渔还木政策,全年共退渔还木3000亩。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573台;小型拖拉机16600台;农用排灌机械5162台;农用水泵4370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3167吨。农村用电量5134万千瓦小时。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旱涝保收面积1.8万公顷。 乡镇企业在调整中发展。据乡企部门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1101万元,增长13.5%;营业收入263220万元,增长14.1%;实缴税金7345万元,增长12.2%;实现利润总额11247万元,增长1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使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77565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成为全市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4124万元,增长12.3%;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83441万元,同比增长13.9%。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33556万元,增长13%;集体企业15773万元,增长11.6%;股份制企业38811万元,增长2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7491万元,下降1.7%。从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55743万元,增长18.4%;重工业增加值138381万元,增长9.3%。全市重点考核的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呈七增三降。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地方工业利润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8.1,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79914万元,比上年增长6.3%;利税总额27168万元,比上年增加5406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1302万元,比上年下降22.8%。地方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实现利润4359万元,同比增利629万元。森林工业在木材产量政策性调减的情况下,仍保持增长的态势。全年森工企业实现产值254465万元,比上年增长5.9%。 建筑业发展保持稳定。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0088万元,与上年持平。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24万元;实现税金1769万元。施工项目531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56个,占全部需投标的施工工程的100%;施工房屋面积78.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1.5万平方米。亏损企业5个,比上年减少1个,亏损面为8.5%,比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2002年,我市开展大项目年活动,多方筹措资金,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711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地方投资121776万元,增长13.4%,占全部投资的80.2%。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105791万元,增长17.4%;其他经济投资45920万元,增长3.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1134万元,增长21.9%。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81536万元,增长30.8%;更新改造投资40587万元,增长0.9%;房地产开发投资27210万元,下降8.4%;其他投资2378万元,增长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