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9-03-19 常州市统计局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博物馆28个;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总藏量533.5万册,全年总流通285.1万人次;自办广播节目7套,电视台节目7套,有线电视用户98.3万户。精品创作取得丰收,锡剧《卿卿如晤》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实现我市国家艺术基金大型项目零的突破;大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作为江苏唯一大戏参加首届“中国戏曲百戏盛典”,并作为全省两部戏之一,推荐申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品质不断提升,持续五年成功举办“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动,全年共推出305项高品质文化惠民活动;以“书香常州·幸福阅读”为主题,推出各类阅读活动近千场次,顺利通过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的实地测评;扎实推进农村文化“三送”工程,全年送戏超千场、送电影超万场、送书五万多册。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01个,拥有总床位2.6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4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1万人、注册护士1.54万人,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97人。推进“健康常州”建设,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居民生命健康全过程、全周期,全面提供免费唐氏筛查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数扩大到29种。综合医改取得新成效,医联体内基层门急诊、住院、手术人次等指标均实现大幅度增长,省内率先实施委属公立医院总会计师派驻制度,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和全面预算管理,完成新一轮药品和市管医用耗材、检验检测试剂集中采购工作。市妇幼保健院、市一院钟楼院区等建设项目投入运行。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4297个,其中体育场33个,体育馆34个。年内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01.1万平方米。年内承办国际级比赛10项、国家级比赛15项、省级比赛27项。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武大靖获得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第18届亚运会上,常州运动健儿代表中国参赛,在11个大项13个小项中勇夺5金3银3铜,金牌数量位列全省第一;第19届省运会上,常州体育代表团获得136.5枚金牌、80枚银牌、101枚铜牌和3627.5分,金牌数稳居全省第三,创市外参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2.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2.5%。全市户籍总人口382.2万人,增长0.9%。其中,男性187.8万人,增长0.7%;女性194.4万人,增长1.1%。户籍人口出生率8.9‰,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1.7‰。
 
就业创业形势良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万人,扶持创业1.9万人,创业带动就业8.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8%。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33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0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14元,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3:1。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63元,增长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351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116元,增长7.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6.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9.7%。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八大类商品均有所上涨,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3.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0%,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3%,居住类上涨1.9%,衣着类上涨1.8%,医疗保健类上涨1.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4%。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房24807套,基本建成18535套。继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年内新增实物配租家庭473户,租金补贴家庭748户。全市累计保障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5.2万户,为新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租房近4.3万套,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累计超过13万套(户)。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6万人,比上年增长5.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1.3万人,增长5%;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1.6万人,增长4.5%。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企业离退休养老金实现“十四连调”,平均增幅5.8%。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全市12290户、18159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4415户、6119人,农村低保对象7875户,12040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5亿元。截至年末,全市医疗直接救助33.3万人次、医疗直接救助金额达15212万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09个,养老机构床位数26017张,收养人数达14134人。全市拥有法律援助中心7个,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9.5%。
 
十二、城乡建设和公用事业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溧高、常宜、溧宁、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以及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工程加快推进,常泰过江通道开工建设,锡溧漕河前黄枢纽工程进展顺利,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魏村枢纽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233国道金坛段、360省道溧阳段等国省公路项目有序实施;加快完善城市路网,紫荆西路、河滨东路、大明路主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实现“洞通”“轨通”“电通”,2号线土建工程过半。全市及各辖市区顺利通过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及示范县验收,溧阳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1042万立方米,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新沟河延伸拓浚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公交服务水平提升。年末全市公交线路290条,公交营运车辆2388辆,营运出租汽车3042辆,投放有桩公共自行车2万辆,开辟校园定制公交和校车专线19条。城市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19.4标台,镇村公交开通率、覆盖率继续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