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31 晋城市统计局

1993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36.60万平方米。增长69.8%。竣工房屋造价由上年的459.4元/平方米增加到597.1元/平方米。其中住宅造价为565.9元/平方米。新增效益(或生产能力)主要有:煤炭开采30万吨/年,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7168门,长途自动电话交换设备400路端,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5.0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面积7万平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150个,日用陶瓷器80万件/年。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1993年,围绕全市经济上新台阶的目标和全省三项建设的规划,我市各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投产,取得显著成绩。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完成各类工程4054处。公路建设方面,共铺开工程307项,已竣工216项,新建和改建干线公路257公里。晋长二级汽车专用公路及附属设施基本完成,经国家交通部和省交通厅验收,被评为全省第一条道路优质工程。邮电通讯建设方面,完成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工程建设方面,完成了芹池220V变站,椿树头110KV变电站和3座35KV变电站等建设工程。城市建设方面,第一水厂正式投产,热电联供工程进行了联动试车,开始铺设供热管网。此外,投资7400万元的东峰煤矿,城市电网改造,市区道路五大口子开通和延伸,高平、阳城6000门程控电话等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重点工程正在紧张进行。

四、交通运输与邮电

交通运输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公路交通建设方面,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59公里。在继续加快重点公路建设的同时,乡村公路交通建设形势喜人。通油路的乡镇增加了8个,通机动车的行政村增加了6个。到年末全市乡乡通公路,83%的镇通油路,99.7%的行政村通机动车。公路质量也进一步改观。硬化路肩11公里,拓宽加高路基2.8万立方米,好路率达83.2%。交通运输生产大幅度增长。全年公路客货运输量达4468.9万吨,增长16.78%,其中,货运量为4244.6万吨,增长16.4%,客运量为2243.2万人,增长20.6%;客货周转量达19.51亿吨公里,增长19.2%,其中中,货运周转量为18.79亿吨公里,增长19.3%,客运周转量为7.23亿人公里,增长16.6%。

邮电通信业成绩卓著。全年完成增加值0.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倍。1993年,我市新开通7000门程控电话和长晋、侯晋两条长途数字传输干线,增加长途电话264条;开通900兆移动电话和高平、阳城、陵川三局450兆无线对讲拨号电话及阳城封锁线寻呼业务;开通晋城至太原自主邮运干线和快速邮路,开办邮政特快专递业务,加快了报刊邮件传递速度。新建市内公用电话亭5个,快件网点10个,集邮网点4个。到1993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56万门,增长36.1%,其中,市话1.9万部,增长44.2%,农话0.47万部,增长10.6%,全市30%以上乡镇实现了电话自动化。全年累计订销各种报纸3308万份,增长5.3%,各种杂志198.8万份,下降2.4%。全年邮电业务收入、业务总量双双突破2000万元大关,分别达到2315万元和221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35%。通信总量为1717万元,增长38.7%。

五、市场贸易与物价

1993年,我市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流通领域进一步拓宽。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市场体系有了新的发展。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裕,城乡市场共同繁荣。1993年,我市新建、改建、扩建了15个集贸市场。一批高档次的宾馆、酒店、商厦相继建成开业。到年底,全市商业饮食机构已达1.93万个,增加.17万个,从业人员为4.62万人,增加0.12万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零售网点达到7.7个,增长12.4%。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业饮食人员23.3人,增长1.3%。1993年全市社会商品购进总额达20.5亿元,增长30.0%,销售总值达22.4亿元,增长28.4%。全市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2.79亿元,增长17.2%。1993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7亿元,增长41.1%;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为2.60亿,增长35%。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在消费品零售额中,市的零售额为8.71亿元,增长51.4%;县的零售额为中草药.65亿元,增长32.0%;县以下的零售额为3.22亿元,增长27.5%。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48亿元,增长71.2%。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国有经济增长12.1%,集体经济增长30.9%,个体经济增长1.1倍;农村非农业居民的零售增长69.0%

市场物价总水平涨幅较高。1993年,城市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14.9%。分类型看,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14.8%,其中粮食类为中17.9;衣着类价格指数为105.4%,日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09.0%,燃料类价格指数为144.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23.9%。城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为115.9%。

六、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1993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工商税收2.59亿元,占总收入的83.8%,增长26.0%。财政支出为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金融形势稳定活跃。1993年,全市金融部门各项存款余额为46.12亿元,比年初增长20.5%,各项贷款余额为39.99亿元,比年初增长28.3%。年末存差为6.17亿元,比年初下降13.5%。1993年,全市银行现金收入为37.34亿元,增长46.4%,现金支出为47.96亿元,增长47.3%,绝对投差为10.61亿元,增长50.7%。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1993年全市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以科技兴农,科技兴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引进先进技术,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建设的优质高速发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区域科技工程"项目和科技成果250多个,技术含量高、具有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的项目占到全部新上项目的25%。全市同500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科技依托关系。同时还不断建立、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科技信息市场,先后举办技术交易会、信息发布会、新产品和新技术展销会20多次。全年共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1200余名中,培训各类科技人员20万人(次)。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优质快速发展。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993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正规学校3941亿,在校学生27.33万人,招生数7.01万人,增加798人,毕业生数7.09万人。教职工2.94万人,增加641人。各级各类成人业余教育学校3779所,在校学生数16.69万人,招生数15.16万人,毕业生数18.79万人。专职教职工0.66万人。全市共有幼儿园582所,增加98所,在园幼儿5.92万人,增加.45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1993年全市继续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捐资助教,鼓励集资和私人办学,"希望工程"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全市少年入学率达100%,毕业率99.0%。随着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日益重视,全市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