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晋城市统计局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到1993年底,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出0.35万场,观众达472.9万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电影放映单位670个,放映5.91万场次,观众达3945万人次,放映收入246万元,发行收入100万元,全市乡镇级文化站有113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48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72个,民间零散艺人941人。以小康文化为龙头的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年内新增高频广播发射台1座3千瓦,新增广播电视微波站1座10千瓦。1993年末,全市有线广播线路达7542杆公里,乡镇有线广播站116个,通广播的村中817个,有线广播喇叭15.57万只。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0%,其中山西广播覆盖率为90%,中央广播覆盖率达到74%以上。晋城人民广播电台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电视方面,市电视台由过去的每周两次播出增加为每周七次播出。全市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63座,增加81座,转播台91座;无线电设备方面,有微波站12座,实验发射机3站30千瓦。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2.3%。

卫生保健事业发展较快。1993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8个,拥有病床位0.68万张,比上年增加28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055人中,其中医师、医士(含中西医)0.39万人,增加273人,护士0.12万人,增加92人。全市碘缺乏病、布病、大骨节病的持续控制达到国家标准,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效果显著,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逐步增强,城乡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1993市有15名运动员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全国举办的击剑、举重、乒乓球比赛。乒乓球队获得团体第六名,击剑队获得团体第四名,举重队获得一个第五名、一个第六名,为我省和我市争得了荣誉。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又有新的发展。全市县以上共组织举办运动会38次,参加人数达9540人。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两课一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体育活动。全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5.31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199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8.17‰,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10.97‰。年末全市人口199.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5万人,增长1.3%。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据抽样调查,1993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收入为1975.7元,增长18.9%。每人平均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1751.5元,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2%。1993年,每台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98台,增加3台;彩色电视机99台,增加14台;电冰箱72台,增加21台;自行车184辆,照相机20架,摩托车13辆,增加5辆。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16元,增长28.6%,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其中,生产经营性收入967.5元,增长31.0%。

劳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迅速发展。1993年,全市劳务市场共接待了350个用工单位,求职人员2510余人,介绍就业近2000人,650余人通过劳务市场进行了交流,3415人进行了就业培训。全市城镇新安排就业3508人。全市合同制职工达3.61万人,占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全部职工的16.3%。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和全方位、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全市有620户国有企业,70%非国有企业6万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达85%。1993年年末全市国有单位职工为16.66万人,增长3.1%,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为5.42万人,下降4%。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达5.81亿元,增长16.3%,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为2694元,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0%。

城乡居民储蓄大量增加。1993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12亿元,比年初增加7.09亿元,增长38.9%,农村居民储蓄12.63亿元,增长20.97%。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1993年全市承保各类财产险总额62.06亿元,增长91.6%,其中,企业财产险41.11亿元,增长112.8%,人身险15.97亿元,增长58.2%。保险业务收入7364.9万元,增长35.7%。保险部门共处理各类财产保险赔偿案件4999件,支付已决赔款2006万元。

环境保护事业成效显著。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受到广泛重视。全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8个,总投资1631.6万元。其中完成了晋钢废气治理工程,建成新市街以南泽州路以西的8平方公里听噪声控制达标区。基本上完成了莒山煤矿废水治理工程,完成了丹河净化、植物净化工程。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计算资料,其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工农业总产值、邮电业务总量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无特殊语者,均系相对于1992年而言。

(3)增加值表示所有常住单位一年内生产的可供社会最终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不包括中间消耗转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