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一争两转五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各业竞相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2.5%,第二产业增长11.3%,第三产业增长11.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153元,比上年增加了644元,增长11.3%。价格总水平小幅下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3%,比上年下降0.7%。分类别看,居住类价格上涨5.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5%,食品类与上年基本持平,衣着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3.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6.7%,交通和通讯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原煤价格大幅上扬拉动下上涨28.41%。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1.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了0.8%。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0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0.48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0.79万人,比上年增长1.48%。分行业来看,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8%和6.0%;制造业比上年下降了14.1%。年末全市登记失业人数为27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比上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2年,市委、市政府把结构调整作为全年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年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2316规划的意见》,确立了以"三加一新"为主攻方向、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以"提升煤炭、壮大化工、发展三产、培育高新"为突破口,一、二、三产业互动共调的方针。通过抓落实、抓突破、抓创新,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其主要标志: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大批种、养、加基地稳步发展,规模龙头企业增多,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了煤转电、煤转肥力度,一批潜力产品项目培育势头良好;交通运输邮电、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商业流通手段不断创新,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休闲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市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传统工业分散粗放的格局未有大的改变,在主导产品市场向好的同时,潜在的风险相应增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大;改革不够深入,企业改制不彻底,真正触动产权的不多;开放水平不高,投资环境较差;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受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制约较大;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二、农业 2002年,全市农业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摆脱了近年来低速徘徊的局面,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6%。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中药材、小杂粮、干鲜果、大麻、瘦肉型猪等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发展迅速,全年涉及农户20多万户。城区的大棚蔬菜、花卉基地,高平的华康猪业,泽州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阳城的大麻种植,沁水的草食畜牧业,陵川的国家级中药材基地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6.1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73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99.4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54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3.38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3.58千公顷、1千公顷和0.33千公顷;油料面积12.94千公顷,增加0.06千公顷;蔬菜瓜果种植面积7.89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64.14万吨,比上年增长20.32%。其中夏粮产量18.9万吨,比上年增长13.62%;秋粮产量45.24万吨,比上年增长23.35%。粮食、油料、蔬菜、瓜果等主要农产品增产,棉花、麻类、药材减产。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4.17万吨,比上年增长4.29%;牛奶产量2724吨,比上年增长23.2%;禽蛋产量1.78万吨,下降11.15%。年末大牲畜存栏7.62万头,比上年末减少7.34%;猪存栏36.9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7.6%;羊存栏49.39万只,增长20.61%。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有新的进展。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8.9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28千公顷,增长95.77%。其中用材林4.12千公顷,增长41.1%;防护林12.95千公顷,增长2倍;经济林1.9千公顷,下降22.47%。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9.4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5.55千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其中:蚕茧产量3002吨,比上年增长12.86%;水果产量4.29万吨,比上年增长9.41%。全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17.5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l万亩,新增节水面积5.2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2.1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9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面积达5.36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21.99万吨,比上年增长2.68%;农用薄膜使用量1255吨,下降47.8%;农业机械总动力163.59万千瓦,增长0.66%;机耕地面积达125.34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6.21%,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市新建宽裕型小康乡2个、村38个,截止年末累计已有7个乡(镇)、148个村,20多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又有8600人摆脱了贫困。全市有1419个自然村、3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农村饮水解困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我市在继续抓好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把调产的重点转到了非煤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上来,加快实施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强力打造洁净能源、煤化工、中高档铸件、新型建材、丝麻织品、特色饮品和各种潜力产品,通过产品强企业,通过企业壮大行业,推动六大基地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