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唱主角,年末全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572家,其中资产100万元以上的375家,1000万元以上的19家。据市民营经济局全面统计资料,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58.52亿元,上交税金5.24亿元,约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3%。在全市安排的53项技改项目中,有19项是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兴高焦化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崛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闪亮点。泫氏铸业、九州玻璃等5家民营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的资格,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七、市场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0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8.57亿元,增长7.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47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76亿元,增长14.49%;餐饮业零售额4.39亿元,增长20.79%;其他行业零售额11.9亿元,下降8.21%。通信、汽车及其相关商品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家用电器继续保持旺销势头。 对外贸易超常规发展,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全市对外贸易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均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002万美元,超过预期目标33.5%,比上年增长54.3%,其中进口完成707万美元,出口完成129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7%和25.2%。全市协议利用外资2230万美元,而上年仅为94.3万美元。全年新发展出口企业9家,截止年底,全市自营进出口企业已达27家,其中国有12家,集体9家,民营6家,与2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一道,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别是民营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显示出勃勃生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纵向比超计划、超上年、超历史;横向比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增幅在全省各地(市)中排第一位。全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22.2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1.46%;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5%;一般预算支出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3%。 金融形势稳定,各项存贷款增加较多,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9.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9.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97%。各项存款大幅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现金继续呈回笼态势,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质量有所提高。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险金额达19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保费收入60036万元,增长1.01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018万元,增长11.61%;人身险48018万元,增长1.46倍。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975万元。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685万元;财产险赔款支出6290万元。 九、科教、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2002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达1169万元,比上年增长12.19%。2002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狠抓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成果。开发和引进专利技术和成果105项,"无烟煤炼焦"等三项高新技术有望列入国家新技术火炬计划,"单面对流散势器"等四项列入省级火炬计划。2002年大麻提花装饰布、铁路信号灯项目列入了国家新产品计划。年末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32家。一批科技先导型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高新技术发展的排头兵。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2002年,我市继续加大了开发区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区科工贸总收入达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开发区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上交税金16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9.7%。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64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14所;年末在校学生人数为36.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1万人,增长5.83%;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0.5万人,增加6094人,增长6.71%;毕业生数8.48万人,增长9.14%,其中,高等学校毕业人数174人,中专1331人;普、职中高考达线数2806人,比上年增长了52.1%。全市教职工人数3.22万人,增长1.73%;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4.9%。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本年新排上演剧目2个,演出场次2037场;全市共有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6%,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1.74万公里,广播覆盖率达93.15%,电视覆盖率达94.81%。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6座,实验发射机1部,电视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706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4个,其中医院46个;病床床位11125张,其中医院3546张;卫生技术人员7175人,其中医生3500人,注册护士1547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13人;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51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7个,床位7212张,卫生技术人员2567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拥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00余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97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达3.94万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33.8枚、17.3枚、25.5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9万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愈来愈多。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非农业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8.3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7%;户籍人口为211.1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5%。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38万人,出生率为11.27‰;死亡人口1.51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13‰,全年净增人口8728人。年末全市非农业人口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6.7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07元,增长4.3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9.6%,比上年降低2.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3%,上升0.15个百分点。文教娱乐费用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继续上升。2002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其中74%的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14平方米以上;96%的家庭住上了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97%的家庭住房有厕所或浴室。全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9.1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了7.1%。2002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年末农村贫困人口92013人,比上年末减少了4.85%,贫困发生率5.4%,比上年降低了0.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321元,比上年增长了1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