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努力降低"非典"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各业竞相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0.7%,第二产业增长15.7%,第三产业增长11.1%。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079元,比上年增加了1176元,增长13.4%。 价格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7%,居住类价格上涨3.3%,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7%,衣着类下降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6.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4%,交通和通讯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原煤价格持续上扬的拉动下上涨了10.3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0.3%,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下降0.6%。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07.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3万人。分产业来看:一产43.93万人、二产30.46万人、三产32.74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30.11万人,比上年增长3.54%。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1.82万人,比上年增长4.98%。分行业来看,采矿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4.36%和114.22%。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7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中共晋城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为今后三年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随着市委、市政府"四大基地"、"八大产业"目标的明确和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养殖、蔬菜、中药材基地开始形成;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煤转肥、煤转电实现较大突破;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办旅游的合力开始形成;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注重结构的平衡;改革开放力度逐步加大,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 全市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乡镇企业改制力度不大,企业的产权不清、经营职责不明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明显;传统工业分散粗放的格局未有大的改变,通过改革真正做大做强的规模企业还很少,有市场竞争力的明星企业、名牌产品明显不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紧张成为工业经济运行的新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大;改革不够深入,企业改制不彻底,真正触动产权的不多,混合经济中股份制企业也未成为企业的主要形式,民营企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开放水平不高,外资企业很少,经济外向度很低;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受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制约较大;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的渠道有限,基础还不牢靠。 二、农业 2003年,全市农业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年全市完成总产值20.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区域经济和特色农业,农产品的商品率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种养结构明显改善,畜牧、杂粮、林果、蚕桑、蔬菜、药材"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已现雏形。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从增加值结构看,全年农、林、牧、渔比例为60.9∶2.9∶31.8∶0.1,农业比重降低了4.32个百分点,林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上升0.02个百分点。从种植结构看,粮食播种面积为188.6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43%,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其中花卉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68.42%、蔬菜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5.73%、药材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6.94%。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2.44万吨,比上年增长12.94%。其中夏粮产量26.03万吨,比上年增长37.77%;秋粮产量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57%。粮食、油料、蔬菜、瓜果、麻类等主要农产品增产,棉花、药材减产。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 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4.5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42千公顷,下降23.31%。其中防护林13.08千公顷,增长1.02%;经济林1.47千公顷,下降22.62%。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5.31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5千公顷。全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20万亩,当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1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2.9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7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面积达5.36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22.87万吨,比上年增长4.01%;农用薄膜使用量625吨,下降4.58%;农业机械总动力171.51万千瓦,增长4.84%;机耕地面积达122.11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0%,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扶贫开发、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市新建宽裕型小康乡1个、村36个,截止年末累计已有8个乡(镇)、188个村,23.72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有7405人摆脱了贫困,有220个自然村、6.3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 三、工业和建筑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