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3年,我市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以培育高新技术和加工制造业为重点,以发展接替产业为主导,大力实施以煤炭、电力、铸造、化肥、建材、丝麻、饮品等"七大产业"为重点的多元主导产业战略,努力推进清洁煤、电力、铸造、化肥等"四大基地"建设,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导工业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9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67.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45%。分行业来看,围绕"四大基地"建设,煤炭、电力、化工和冶铸四个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别保持了22.66%、19.49%、26.05%和17.16%的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已分别达到了55.84%、32.86%、3.41%和4.06%。这四个行业创造的产值共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6.1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3年,在统计考核的21种主要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17种,主要是煤炭、电力、化工、治铸、建材类产品。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6561万吨,比上年增长33.84%;全年发电量达1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39%;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44.44万吨,比上年增长29.63%;农用化肥(折纯)达到25.56万吨,比上年增长16.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洗煤增长20.49%,啤酒增长27.96%,水泥增长7.07%,日用玻璃制品增长39.08%,日用陶瓷增长29.55%,钢增长53.07%。部分轻工产品如布、丝、丝织品则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产品产销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34.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9%,产品销售率为98.79%,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我市优势产品原煤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全市共销售煤炭6233万吨,比上年增长10.22%。在煤炭销售量中,销往省外4705万吨,比上年下降0.08%。其中:通过铁路外销2644万吨,比上年增长6.79%;通过公路外销2061万吨,比上年下降7.70%。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4.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67%;实现利税31.58亿元,增长47.73%,其中:实现利润16.35亿元,增长76.46%。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普遍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1.03%,比上年提高了24.28个百分点。分项来看,总资产贡献率为10.72%,同比提高1.7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51次,加快了0.2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3.40%,提高3.19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1万元/人,增加1.06万元/人;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67.57%,下降2.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13.0%。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03年,我市继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2.8亿元,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全市共实施更新改造项目85个,累计完成投资17.47亿元,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项目达25个。传统产业上档升级迈出大的步伐。煤炭业按照"关小改中建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思路,提升矿井的集中度,全年全市关闭小煤矿57座,压产190万吨,已建成4座100万吨矿井、2座60万吨矿井和20座30万吨矿井,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了25%,清洁煤基地建设使煤炭行业逐渐走上了质量效益型轨道。在抓好煤炭洗选、型煤、型焦等加工转化的同时,积极实施煤转肥、煤转电战略。继兰花集团化肥分公司"1830"项目建成投产后,天脊集团晋城化工公司"1830"项目也在年底建成投产,到年底已形成了103万吨生产能力,加上晋丰化工公司"3652"等几个正开工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我市将形成245万吨尿素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浓度氮肥基地。电力基地建设按照"以水定电、以煤定电,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新上或正在立项8个项目。2003年阳城电厂生产全面进入正规,电力行业已成为全市仅次于煤炭行业的第二大行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铸造基地建设按照"关小建大、发展中高档铸件"思路,坚决关闭100立方以下高炉,积极推进冶铸联产共调,继上年泽州东方179立方米高炉、沁水兴隆124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后,2003年又有一批179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在积极支持179立方以上高炉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球墨、精密、奥贝体铸件和汽车零部件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铸造加工产品。这四大支柱行业共同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8.4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建材、丝麻、饮品、炼焦等行业逐渐发展壮大。阳城晶岗陶瓷年产2000万平方米墙地砖、梅花集团大麻生产线改造、森鹅服装公司年产150万件服装、厦普赛尔新增2万吨黄梨汁生产线、高平兴高焦化公司年产40万吨无烟煤炼焦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这些新兴行业全年新增产值30.48亿元,占到全市新增产值的10.16%,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2.08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含劳务分包建筑企业)的建筑企业有52个,签定的合同额达14.35亿元,完成产值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41.2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6.6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5%;实现利润2052万元,增长1.28倍;税金总额4695万元,增长16.82%。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到GDP总量的40%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4%左右,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工业投资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城镇单位投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工业投资仍是调产的重点方向和投资的重点。全年工业投资完成42.8亿元,占城镇单位投资额的58.6%,居绝对主导地位。工业投资的重点是煤炭、化工和冶铸行业,其中煤炭行业完成投资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化工行业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7%;冶铸行业完成投资7.3亿元,比上年增长2.9倍。二是继续加大了向第一、第三产业投资的力度。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368万元,比上年增长88.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三是地方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从城镇投资单位隶属关系看:中央单位完成投资2亿元,比上年下降85.34%;省属单位完成投资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市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54.6亿元,比上年增长98.4%,市及以下单位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4.8%,首次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要力量。四是投资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投资活动的自主性大大增强。200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达到114.8%,有力地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从资金来源看,建设单位自筹资金达到38.2亿元,占当年到位资金的53.3%,比上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