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1 晋城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0.1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6.76%,比上年增长35.15%,增收7.83亿元,增收额是建市以来最多的一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28亿元,占年预算的118.03%,比上年增长31.27%。财政增收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传统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是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三大因素增收的份额占到全市财政增收份额的90%以上。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2003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9.28亿元,占年预算的98.73%,比上年增长25.85%,增支39592万元。其中:农业支出10722万元,比上年增长57.1%;林业支出2647万元,增长2.92%;水利和气象支出2843万元,增长11.93%;教育支出44648万元,增长17.64%;医疗卫生支出10004万元,增长40.1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7746万元,增长34.2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369万元,增长13.88%;城市维护费支出5351万元,增长12.58%。

金融形势稳定,各项存贷款增加较多,现金投放呈现大回笼态势。

2003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整体形势趋好,我市金融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项存款大幅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提高,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现金继续呈现回笼态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08.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65%,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64.3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91%。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573.69亿元,比上年增长36.22%;现金支出为563.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87%。净回笼现金10.13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险金额达2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4%。保费收入73935万元,下降18.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734万元,增长31.2%;人身险保费收入58198.2万元,下降25.56%。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606万元。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966.6万元;财产险赔款支出7639.1万元。证券业发展情况。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3家,从业人员41人。2003年,全市证券业营业收入为609万元,比上年下降30.3%,全行业亏损43万元。全市机构资金户数为21户,累计存入资金30751万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2003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树立科技为经济发展先导的新思维,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市级各类科技计划54项,其中国家级四项,绿洲公司的"扩大出口麻纺织工程"列入国家星火项目;"HTRY-28四成份大麻混纺布"列入国家火矩计划,泽州钢岭地稀土金属公司的"精密铸造专用合金"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泽州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等4项列入省攻关计划;双马实业公司"非油炸快餐另一面系列产品"等3个项目列入省星火计划;高平市泫氏铸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球墨铸铁管"等3项列入省火炬计划,阳城县"花椒、山茱萸苗木繁育技术"等11项列入省农村技术承包计划。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30项。全年开发了山茱萸口服液、车辆加油显示器、复合果蔬汁、磁性书写板等新产品新技术60余种,部分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2003年,我市又有12家民营科技企业上报省科技厅进行资格申报与认定,截止年底,全市已经省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9家,这些企业为我市高新技术的发展起到先导和促进作用。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2003年,我市继续加大了开发区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年投资项目个数达39个,投资总额达8.23亿元,比上年增长65.77%。全年全区科工贸总收入达9.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开发区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1%;实现财政收入33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4.67%;其中税收收入3128万元,比上年增长99.74%。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40所,比上年减少224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00所,小学2530所,聋哑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6所;年末在校学生人数38.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6万人,增长7.07%;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0.31万人,比上年减少598人;毕业生数7.74万人,比上年减少7289人;全市教职工人数3.24万人,增长0.73%;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3.8%,本科达线人数1702人,比上年略有增长。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本年新排上演剧目9个,演出场次1896场,收入5078万元;全市共有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23.47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7.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41.14%,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2.2万公里,广播覆盖人口数205.66万人,覆盖率达93.82%;电视覆盖人口数208.65万人,覆盖率达95.18%。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6座,实验发射机1部,电视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591座。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5个,其中医院47个;病床床位6645张,其中医院4041张;卫生技术人员8473人,其中医生4029人,注册护士1973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05人;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518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6个,床位2152张,卫生技术人员2654人,全市已有91%的村拥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00余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97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3.94万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9枚、10枚、11枚;社会团体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金牌36枚、银牌18枚、铜牌9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8.99万人,其中优秀级3.25万人。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128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97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非农业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8.9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户籍人口为211.8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2%)。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20万人,出生率为10.08‰;死亡人口1.55万人,死亡率为7.11‰;全年净增人口6499人,自然增长率为2.97‰。年末全市城镇人口86.1万人,比上年增长2.76%;城镇人口比重为39.32%,比上年提高0.9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