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比上年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为1993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1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7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02亿元,增长11.2%。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143元,比上年增加了2064元,增长14.8%。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7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7.68%。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09.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2万人。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43.93万人、第二产业30.14万人、第三产业35.44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31.45万人,比上年增长4.45%。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2.85万人,比上年增长4.72%;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人数22.37万人,比上年增长5.2%(见表2),其中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为11.17万人,增长2.12%。分行业来看,采矿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0.76%和7.55%。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十五计划”以来,我市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努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在全市“2316”调产规划中,2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式推进17个;30个工业潜力产品,启动36个;10个高新技术项目,顺利推进7个;6个旅游项目全面展开。调产项目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28.49亿元上升为2004年的91.72亿元,是2002年的3.22倍,净增63.23亿元。行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全市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后劲乏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企业改革滞后,乡村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资源有偿使用方面的改革尚未破题;电力、运力、资金瓶颈制约严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不够宽松;外资企业很少,经济外向度很低;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等。 二、农业 2004年,党中央颁发了六年以来第一个加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全市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680.67万元,人均9.83元;全市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减少农民负担1042万元,人均6元。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4.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2%。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4.22亿元,增长1.34%;牧业产值完成9.01亿元,增长30.71%。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87.24千公顷,总产量达80.03万吨,比上年增加7.59万吨,增长10.48%(见表3),是建国以来第二个粮食高产年(第一个高产年为1998年,粮食总产量为83.64万吨)。其中:小麦总产达21.50万吨,比上年减少4.53万吨,下降17.41%;秋粮总产达58.53万吨,比上年增长26.13%。 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5.95万吨,比上年增长20.88%;牛奶产量4665吨,比上年增长18.79%;禽蛋产量2.44万吨,增长18.91%;蚕茧产量3419吨,比上年增长16.81%。年末大牲畜存栏7.84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51%;猪存栏50.2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3.57%;羊存栏61.08万只,比上年末增长7.11%。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8.6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94千公顷,下降40.81%。其中防护林7.73千公顷,下降40.89%;经济林0.89千公顷,下降39.84%。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8.15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5.20千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8.50万亩,当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9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3.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6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面积达5.36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23.73万吨,比上年增长3.74%;农用薄膜使用量624吨,下降0.16%;农业机械总动力190.22万千瓦,增长10.9%;机耕地面积达119.32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5.44%,比上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市新建宽裕型小康乡4个、村131个,截止年末累计已有12个乡(镇)、319个村、34.58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扶贫移民搬迁385户、1600人,8300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有158个自然村、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我市继续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量和增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工业经济发展步入了建市以来最好的时期,呈现出速度快、效益高、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97.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12%。分行业来看,围绕“四大基地”建设,煤炭、电力、化工和冶铸四个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别保持了23.97%、20.04%、47.11%和28.92%的增幅,这四个行业创造的产值共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5.06%。 |